从来没想过我会创作出这样一篇得到不少人认可的文章,甚至回想起来依然不明白它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
这是极为奇妙的体验,以致于只能自我感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即它本在那里,不过是借由我手搬到了纸上、屏幕上。
周五时,锦瑟九十九在简信上与我联系,赠送了一个月的简书会员,因而加入书香澜梦简书交流群,群目的是“支持会员创作,提升会员写作水平”。而后看到了每周小作文,主题是“父母”,确定在周日零点前交稿依然来得及之后,便有了创作的冲动。
我是周六晚看完《流浪地球2》回家之后才开始构思的,那时候已经凌晨1点,不知道什么缘故肚子不大舒服,入睡些许困难。既如此,不睡了,想一想明天的文章怎么写。遗憾的是,此刻依旧不明白为何它被会构思出来,或许有受到电影的影响,其它方面只能通过一些痕迹来探寻。
写作前几天,我回顾了一篇物理学老师发表的文章,文章关于维度,关于零维到十维的演变关系,而十维居然又回到一个点,是一个闭环。文章的逻辑非常棒,称之为科学也不为过了。
与此同时,我重温了一遍岳阳楼记,从古文本身乃至翻译、赏析,这篇古散文之美不可名状,其景物描写从空间、时间两条线上进行,用词讲究,使受益颇丰。
再更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学写反转》的随笔,在自己文笔和情感表达极为薄弱的情形下想要出彩,只能在结构上下功夫,因此很有自知之明地选择了剑走偏锋。
写作前一个月,我看了网文《大奉打更人》,除开精彩的文笔与内容,文章的布局惊为天人,320万字的长篇,布局居然能够如此深远,环环相扣。
或许还有其它,却难以言表,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相对而言逻辑是我的强项。
我用了近一个小时罗列了文章的大纲,期间多次修修改改。而后开始着笔,从凌晨2点出头开始,写到了凌晨4点。疲惫感袭来,放下手机,一觉到早上9点半。醒后又提笔,除了吃饭时间之外不曾停歇,一直到晚上八点,都处于持续的亢奋状态。
《红绳》的大纲对比大纲后发现,成品与其之间变化了太多东西,有些东西大纲写了文中没写,有些大纲没写的文中写了,“造梦”的几个故事之间也不一样。
但不可否定的是,大纲提供了文章的整体走向,使得写作能够源源不断,不曾卡壳。
直到写作完毕,二次检查全文,逐字逐句,已经逼近晚上十点。
全天的状态我用“魔怔了”来形容自己,以前没经历过,也不清楚以后还会不会经历。之前在写《剃刀》时中间停顿,以致于之后想续写却始终找不到当时的状态,而《红绳》不曾停歇,身体虽然疲惫,整体却是极为享受的。
发表之后受到不少人的帮助,有一月天老师和冬天开的猫老师(她希望我称呼她“猫”就好,这里忤逆她一次)对某些表达的更正,还有好友发来语音提出见解,感谢所有路上的有心人。
这是我的第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短期内不大会有第二篇,写不出来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源源不断地阅读,才不至于总是在写作过程中跑去百度,浪费时间与精力,打断思绪的进程。
文章是否天成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厚积薄发,方得以厚德载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