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作者: 心动趣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1-05-15 19:33 被阅读0次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漠北返回的途中,病逝在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尊朱棣庙号为“太宗”。

    明朝传了几代以后,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皇室正宗香火断了,主政大臣杨廷和一力主张拥立在湖北安陆的兴王朱厚熜为皇帝,是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帝从继位之初,就因为“继统”还是“继嗣”的问题,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展开了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波及朱棣,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

    关于认谁做老爹的“皇考”问题,嘉靖兴起“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暴死,因为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在世的兄弟,内阁大学士杨廷和遵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人到安陆迎接朱厚熜继承帝位。

    四月二十二日,迎接朱厚熜的车架队伍返回到了北京郊外,朱厚熜对杨廷和与礼部拟定的以皇太子之礼迎接自己感到非常不满,停在郊外死活不往前走了。

    朱厚熜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杨廷和被迫妥协,以皇太后名义让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朱厚熜继位后,就下令群臣讨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及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认为应当参照汉哀帝生父和宋英宗生父的先例,朱厚熜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应当尊奉大宗为正统,以明孝宗为皇考,以兴献王为皇叔。

    年轻气盛,而且又处在叛逆期的十五岁的皇帝朱厚熜当然不肯答应,但刚刚继位的朱厚熜地位不稳,只能妥协,但是很快朱厚熜就迎来了转机。

    同年七月,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朱厚熜,认为朱厚熜继承的皇统,而不是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

    认为朱厚熜的情况和汉哀帝、宋英宗不同,二人很早就被养进宫中,已经过继给了皇帝,在法理上与生父没有关系了。

    张璁的上疏令朱厚熜非常高兴,让聪明的朱厚熜找到了理论依据,虽然张璁作为官场新人,声音非常微弱,但是他的话无疑让一上台就碰壁的朱厚熜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可以以此为理论对杨廷和的旧势力进行驳斥,而且这一见解也得到了杨一清、王阳明等官场老将的支持。

    终于在不久之后,朱厚熜在奉迎生母进京的礼仪上扳回一城,朱厚熜坚持以皇太后的礼仪奉迎生母蒋妃,杨廷和等人不同意,朱厚熜以撂挑子不干相威胁,杨廷和被迫同意,朱厚熜得以如愿,奉生母为皇太后,顺势加封自己的老爹为兴献帝。

    此后朱厚熜并没有满足仅仅封自己的父母为帝后,到嘉靖三年正月,积蓄已久的朱厚熜再度召集群臣发起礼仪议论,杨廷和看到皇帝再次挑战文臣的权威,于是以辞职进行要挟,没想到朱厚熜竟然同意了,一点也没有挽留。

    这样以来文臣集团就群龙无首了,结果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人联合两百五十多名大臣,集体上书反对朱厚熜以兴献王为皇考,群臣的反对令皇帝震怒,对劝谏的大臣进行罚俸或者罢黜的处罚,逼迫文官集团进行让步,朱厚熜的生身父母分别成为了“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

    左顺门案:朱厚熜与文官的终极决战

    经过三个月的斗争,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熜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也就是官方承认二人是朱厚熜的生身父母,但在法统上依然是不承认的。

    同年七月份,朱厚熜下诏礼部,为他的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种规格一下子就提高到了皇帝的高度,群臣都明白这件事还没有完,朱厚熜始终还是要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的。

    于是吏部左侍郎何孟春、杨廷和之子杨慎等人在金水桥南拦住下朝的群臣,号召一起在左顺门外跪着,逼迫朱厚熜改变主意。

    朱厚熜得到消息后,令太监让大臣们退朝,但是群臣坚持不退,朱厚熜大怒,将为首的八人直接下诏狱,朱厚熜的行为直接令大臣群情激愤,冲到城门前直接开始砸门了。

    朱厚熜把心一横,直接跟大臣撕破脸,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审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直接停职待罪,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四品以上官员停薪留职,五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现场有十六人被打死,从此文官再也不敢组织朱厚熜了。

    之后,朱厚熜为自己的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上尊号“圣母章圣皇太后”,改明孝宗为“皇伯考”,彻底推翻之前杨廷和定下的制度。

    嘉靖五年,又将自己的父亲建世庙供奉,嘉靖十七年给自己的父亲尊庙号为“睿宗”,到嘉靖二十七年,将自己父亲的神位移入太庙,位在武宗之上。

    朱棣从“太宗”升成“成祖”,享受“万世不祧”

    明朝的太庙制度,是遵循《礼记》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也就是说太庙之中只供奉七位皇帝的神位,因为太祖有开创王朝的功业,是享受世代供奉的,也就是“万世不祧”。

    其他皇帝就根据与当代皇帝的远近关系,辈分隔的远的,神位就会被移入偏殿供奉,称为“入祧”。

    在朱厚熜继位的时候,明朝太庙正殿的神位已经超过了七个,朱厚熜之前有十位皇帝,建文帝和景泰帝没有入太庙,所以当时出现了八位神位的情况。

    本来朝廷是要讨论将明太宗朱棣的神位移入偏殿的,但是当时朱厚熜闹起了大礼议,礼部忙着应付皇帝,没工夫讨论这个事情,移庙的事情就耽搁。

    这个事情一直拖到嘉靖二十七年,朱厚熜要把自己的老爸“睿宗”供入太庙,猛然才发现太庙已经爆满了,开始了要移一位神位进偏殿的工作。

    本来按照《礼记》中七庙的规定,嘉靖帝把自己老爹弄进去,是要移走两个神位的,但是可能朱厚熜也觉得这样做太不要脸了,于是指出“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这是一个儿子尽孝心的话,他把自己老爹放进太庙,不考虑礼仪上的昭穆、世次,只考虑伦理。

    因而在明太庙中,“睿宗”是不占一个位置的,但是此时仍然面临这“八庙”超出一个的问题,必须要移走一位。

    本来首当其冲的是太宗朱棣,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群臣眼中是开创盛世功绩的一位皇帝,对于嘉靖来说,这也是一位小宗入主大宗的皇帝,跟自己的情况何其相似。

    于是上下一拍即合,将朱棣原本的“宗”升格为“祖”,与朱元璋一样,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就这样明太宗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新的明成祖诞生了。

    其实朱厚熜在把朱棣升格为成祖的时候,也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朱棣开创了燕王系入继大统的局面,自己也开创了自己这兴王系接棒的未来,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祖”,在太庙里面不被移走呢?

    可惜啊,明王朝还没有延续到讨论他是不是要被移走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而且他的儿子也没有他这么有想法和聪明,很听文官和老师的话,对他也没啥好感,他想当祖还差太远,混了个“世宗”已经是给面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jk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