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数次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书。作者艾苓,黑龙江绥化学院教授。
绥化学院是边疆省份农业地区,几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2004年专升本。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地或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农村。
社会中,我们把太多的目光聚集到了精英学生上。其实,真正的985大学的高考录取率全国平均也只是2%左右,大多数的只是默默无闻地平凡人家出身的平凡子弟。这些平凡子弟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大学生活有什么生活?毕业后经历了什么?高等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绥化学院艾苓教授在这本书里,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从2000届到2020届,绥化学院毕业生总数42768人,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贫困生。作者艾苓教授也是绥化师专1987届历史毕业生,做过中学教师、公务员、记者,凭借写作的成绩,2005年回到母校教写作。从教十七年,接触了三千多名学生。她决定:追踪贫困生生长,为贫困生立传,让这些泥泞中的摸爬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贫困生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是下岗职工、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农村、林场、农场,家里多子女、单亲或者有病人。来绥化学院上大学,是很多人第一次坐火车或者第一次出远门。
他们自卑、敏感,他们活在社会的底层和边缘。有的学生,在2017年一学期的生活费不到1000元,其中伙食费600元。他们校外各种兼职贴补学费生活费,让他们更疼痛的是他们内心的那份心理上的自卑和障碍。他们一边上学,一边兼职几份工作,或补课或捡垃圾或到麦当劳打工。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背负着改变贫穷的义务和使命。
但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绥化学院毕业证,怎么能让他们在毕业后成为成家立业的保证呢?
大学毕业,没有背景、人脉、资源的他们,没有荣耀学校出身的他们,只能在一路泥泞中摸爬滚打,没有小说中的传奇,没有电视剧中的奇迹。
有人卖过服装,有人卖过保险,有人在不停地考编,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考验着人的意志,还考验着人的品质。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滑入深渊或泥沼。但很多的人,也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的人们,靠着努力和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不仅自己站稳了脚步,还开始反哺家庭,回馈社会。他们中没有所谓的“成功人士”,或许就是平凡的乡村教师,推销员等等,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代表。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多是带着光环的精英人士,这些平凡的努力的人们往往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感谢艾苓老师选择用当事人口述的形式,选取了50个绥化学院毕业的贫困生,把他们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出来。
云淡风轻地讲述,刻骨铭心地谋生。看着他们把苦难若无其事地讲出来,让人感到莫名地心疼。当然愿意讲述的这些人,往往是最后阶段还能笑得出来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或许还在泥沼里挣扎。希望他们看到这本书,能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光。希望幸运的我们看到这本书,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冷暖,能更加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