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看了好几部电影,集中补习之前的电影:
《学区房72小时》,讲述了为孩子上学而更换学区房时各种故事。72小时,故事节奏紧张,为的就是那最终的落户签约,像一曲交响曲,鼓点密集,而整曲在阳光下仿佛进入了尾声,却因一个电话,学区片区今年重新划分区域了,他买的房不再在片区内了。整首曲,至此戛然而止。
《影》,张导的大制作,从整体画面的水墨画的观感,人物衣着的飘逸,整体的色调,都是其他影片所不能比拟的。就是故事有些血腥,自己后来无法,只有跳跃向前观完了。而精彩之处与上一影片相同,在最后一幕,反转再反转,几经反转终知结果。场面宏大的制作,确实看出是张导之手。水墨画的场景,简洁的人物,隐藏的故事线,层层剥开,最终见真。精良制作。从人物、故事情节来讲,心一如这画面,雨、湿、暗,观毕,细思却感管理者、统治者的变幻莫测,人内心的逐名逐利。
《乘风破浪》,是因为有说这个故事与今年爆火的《HI,MOM》有些相似,也写穿越,与老爸和解的故事。于是,搜来看看,故事梗概似乎差不多,就不多言了。主要想说下,这部为啥没后面的火。
首先,在于目标不明确:李焕英这部电影就是要让老妈高兴,做老妈高兴的事,甚至不惜改变自己出生的命运。而《乘风破浪》则是在车祸后医院里,恍惚间回到过去,回到了他出生的前一年,认识了老爸老妈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化解内心一直的仇恨。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还带着怨恨,或仅仅是回忆而已。
其次,是情感上,一个带着深深的愧疚,弥补之心,悲剧最令人心碎,也最能触达人心,所以笑中带泪的情况就在基调上已定下。而另一个则无目标地偶遇,无感情目的,若有也是从回顾自己而偶发认识父母。若非说有目的,也是有种恨在里面,父亲的不支持,母亲的过早离去,都是他心中的刺。
最后呢,穿越后的故事不同,一个更真实,更贴近目标,贴近当时的生活,观影者感触更深,直接触达那两代人记忆的深处(至少80后及父母是感同身受的)。而另一个则进行了艺术夸张,所有的叙事与事实相差甚远,观念也觉得不落地,所以一直有观影的感觉,讲故事的感觉,无法激起人们的同理心,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一个是经历,加了些艺术手法;一个仅仅是剧本,艺术夸张后的剧本。
能走进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才最能打动人心。
《银河补习班》是这几日看过的补习电影中,唯一一个没快进,并且看了两遍的电影。除了教育观念,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那代人的骄傲,在触动着我。邓超、任素汐表演的也很好,我很喜欢,很多细节都表现的很到位。在最后,父亲跑去看儿子,讲起自己将要平反的事,兴奋;而儿子从自身考虑,劝说的几句后,父亲的表情、状态、言语,都表现的很好。“我是个骄傲的人,我是个很骄傲的人“,我真的,看到此时五味杂陈,一面是自己,一面是养大教育的孩子。而这个骄傲,也正应了之前他对儿子的教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个独立的人。父亲也一样,是个独立的人,是个骄傲的人,我也有我的梦想,我的追求。
其实,这部影片还有一点让自己很心痛,父亲这一生被人诬陷,虽说后面平反,但大半辈子已经过去,又能做什么,又能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可叹这世道人心!笑脸人,也许背后是刀子,冷脸人,也许在端着一杯热茶。
片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观念,很好:1. 一直想;2、人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考上清华北大;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梦想的靶心,如果没有靶心,那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4、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直想,身边有什么就用什么,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一切;5、对自己有信心,不认输。
还在久久回忆这部片的细节,当然,这部片有些地方还是有些夸张,孩子学习提升确实过于快速,但也未可知,这种现象的确在现实中有发生。当时与小朋友一起看的这部影片,她有些地方感受与我不同,采取的举措也不同,我告诉她,也许你没做父母,所以有些情感你无法体会。总之,我认为这部片子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