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命化教育从自省体悟入手
在生命化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对《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明日教育瞩望——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生活在痴迷之中——20位教师的生命探索》等等直接与生命化教育相关的书籍一读再读,边读边自省体悟,以期让生命化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日常生活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看起来都懂,要是听人家讲这些,常还会暗暗发笑,那不是老掉牙的么?耳熟能详。爱听不听,爱理不理的。这是在一些教育讲座中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那些教师真的懂了么?非也。大多是一知半解,或者仅听过概念而已,并未真懂。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在和许许多多的教师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只对一些教学技巧感兴趣,可学、实用。而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等他们往往认为是虚无的,可学可不学,我还不是天天这样教书?学校领导叫我干啥我就干啥,违逆不得。孰不知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是行动指南。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得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入手,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教育教学理念、思想除了学习之外,更在于以此来自省体悟,使之消化、滋养、成长,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在生命化教育理论学习中,我常联系自身的成长,找到认知的“停靠点”,在心灵深处找到安置的“家”,使之常驻心中。
由于,我个人在求学过程中颇富有“传奇”色彩,小学时,我是“边缘生”一个,我尝尽小学生活的酸甜苦辣;我进初中时,却成了优秀生,也尝到优秀生的“尊荣”;我工作后不久,母亲却积劳成疾,离我而去,成了我心中的“隐痛”,我感受得到留守孩子的艰辛与不易;在教育教学当中,作为一位普通的、自以为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在一片大“好”声中,却有只能淡然一笑的无奈与不屑。也许正因此,我更了解教师,还有学生的人情世故;也正因此,我更具同情心,更具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更懂得怎样去对待孩子。这在后面的一些文章中,我都结合自身的经历去理解、实践属于我的教育。形成了我的教育探索。下面所附的《牵引的一生》以及《我曾经是“边缘”生》两篇文章,可见我的教育追求。
附:
牵引的一生
母亲,离我而去已经十几年了。母亲含辛茹苦,积劳成疾把我抚养成人,“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遗恨莫过于此。
母亲虽离我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犹存心底,依然清晰恍然如昨,让我感念不已。
“让我牵牵你的手!”这是母亲临终前说出的唯一的一句话。她牵着我的手溘然长逝。我牵得了母亲的手,却挽留不住母亲年轻的生命。我号啕大哭,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去。
母亲的一生,是牵引的一生。
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稚嫩的小手蹒跚学步;稍大时,她放手让我勇敢地迈出人生第一步,我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走进学校,迈入社会。她虽然没有再用手牵住我的手,但她仍然用心用爱的目光牵我不断前进,引我不断超越自我。
在我的记忆里。我只知道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我由母亲带着,而母亲忙于农务,早出晚归,很少能顾及我,一天中有时只到晚上才能照一次面,一日三餐大多由我奶奶照顾我。而我天生资质平平,又缺乏督促指导,因而,小学时各科学习成绩仅六七十分。而在那个成绩挂帅的年代,像我这样的成绩自然不值得炫耀,甚至不被人放在眼里。而偏偏大人见面老提孩子的学习如何,特别是有我在场时,必这样问我母亲。
“孩子成绩怎么样,我不大清楚,看他挺勤的,书看个不停,学习应该不错的。”母亲总是这样回答,并向我投来了肯定的目光。母亲不是不知道我成绩不怎么样,却还说“学习应该不错的。”这样一说,我反而有点儿惶惶然。不过,我常暗下决心:我要更加勤奋,努力把学习搞上去,不辜负母亲一片期望。
“我的孩子要是能像你家的孩子就好了。”有些人还真的羡慕地对我母亲说。原来,我还是人家孩子学习的榜样哩。
因而,我总是勤于学习,或许是“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吧,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比雨后春笋长得快,但总算节节高了。到了初中,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现在回想起,我由学习不怎么样到成绩优秀,全是因为母亲善于激励我的结果,她让我懂得怎样做——“挺勤的”,懂得努力的方向——“学习应该不错的”,她总是对我充满信心,爱着我相信我。
俗话说,“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我就是母亲放出的一支箭,沿着母亲期待的方向前进。
母亲的一生是牵引的一生。
“让我牵牵你的手!”我带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P���Hsu��X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