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Wilson。一个正在以书写的方式磨砺自己的人,这是我在网络上的第56篇复盘随笔。
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
come on let’s go and play
I never see you anymore come out the door
Ii’s like you’ve gone away
……………………………
听到这段歌词,你是否已经猜出了音乐出处?
是的,这就是在全球卖出12.74亿美元超高票房的动画票房冠军——冰雪奇缘的插曲。也是我和我女儿Wendy最喜欢的一首歌曲。
《冰雪奇缘》我女儿是《冰雪奇缘》的铁杆粉丝,铁到什么程度呢?
只要一打开电视就要看这部电影,一坐上车就要听这部电影的插曲,家里有好几套冰雪奇缘的绘本、故事书和玩具,女儿动不动还要自称为爱莎公主。
那这部电影大部分人都看过,剧情大家也都清楚,但这部电影在最开始的时候,剧情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影片最初的设定剧情是这样的:
童话王国的一对公主姐妹,姐姐艾莎有个制造冰雪的超能力,但是她无法控制,所以其实是个毛病,并因此失去了王位继承权。妹妹安娜是个典型的好姑娘,获得继承权的同时还即将跟英俊的王子结婚……
姐姐深感嫉妒,最终在妹妹婚礼当天发动冰雪攻击……
妹妹被击中,心脏渐冻,只有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救他……
姐姐制造出来的雪怪失控了,姐妹俩必须联手……
你觉得这个剧情如何?
好莱坞有个好习惯,大片正式推出之前要先拍个简陋的样片,内部试映一下看看反应。
结果反应很差,没人喜欢这两个角色—— 妹妹太乖,姐姐太邪恶。嫉妒和报复,这样的情节很难讨好观众。而且姐姐一言不合就搞这么大的动作,似乎也不太真实。而这时候,距离公布的正式上映日期只有18个月了。
那陷入困境中的剧组是怎样逆转局势,创造这样的巅峰之作的呢?
一、压力。
可能有人觉得时间紧、压力大的局面会扼杀创造力,但有时候正因为这样,人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最本质的东西。
编剧们自己也对剧情很不满意。有个编剧就说他非常不喜欢王子吻醒公主这个老套剧情——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女孩应该自救!
还是制片人说了一句话。他说咱们能不能先别说你不喜欢的部分,咱们先把这个电影中,你内心深处最喜欢的设定列出来,你最想在这个片里看到什么?
在绝望中,剧组的编剧们开始放弃关注细节,学会抓住本质来寻求突破。
女编剧 Lee有一个叫Lee的女编剧说,我小时候经常跟我姐姐打架,长大以后我们分开了,可是有一次我遇到不幸,我姐姐第一时间过来安慰我。
编剧们最后认定,以姐妹俩为主人公,她们长大以后疏远了,然后又团聚,这个设定,必须保留。
为了找出剧情中的张力,又不能违背姐妹两都得是好人的初始设定,编剧们开始大胆突破,把以往一直处于正面角色的王子,变成了别有用心的邪恶王子。
所以在重压之下,人们的心里机制会主动放弃关注细节,更容易的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二、扰动
所有编剧都喜欢这个主题,现在两姐妹都是好人,观众都喜欢,而且还产生了张力。一通百通!整个影片三分之二的剧情很快就定下来了。
但是编剧团队又有了一个新的麻烦:他们不知道结尾怎么写。
事后分析,团队当时大概陷入了“当局者迷”的状态 —— 用好莱坞的语言说,这叫做 spinning(围绕一个东西旋转)。也就是说编剧们对目前的剧情设定非常满意,他们整个沉浸在这个设定之中,没有灵活性,也没有办法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
这时候迪士尼高层使出了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招—— 他们把前面说的那位叫Lee的女编剧,提拔为这个电影的副导演,并且给了她对剧本最后拍板的权力。
这个举动像极了网络上流传已久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话说,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所以活沙丁鱼的价格,是死的好几倍。但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动,船舱里又缺氧,运到码头时,会死很多。据说,有位聪明的渔民想到一个办法:往鱼槽里扔一条鲶鱼。因为鲶鱼的入侵,沙丁鱼非常紧张,快速游动,最后,居然就活着到了港口。
其实两者都是同一个道理,生物学家很早就知道,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期没有外来扰动,其中一个物种就会一家独大,整个系统毫无生气。这时候如果突然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外来扰动,打破原有平衡,系统往往能爆发很大的创造性,也就是不同的物种都活跃起来。
很快Lee 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看法: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是“爱与恐惧” 。妹妹代表爱,姐姐代表恐惧。姐姐在片中的的心灵之旅是战胜对自己超能力的恐惧,妹妹的心灵之旅则应该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
王子对妹妹不是真爱!因为真爱意味着牺牲!所以最后,王子用剑砍向姐姐,妹妹在自己即将完全冰冻的一刹那,替姐姐挡住了剑锋。
所以内容创造,并非只有漫无目的找灵感才是出路,更多的时候要学会运用章法。希望你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因此获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