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则视频,主人公说可能是看《庄子》的原因,对自己没有以前那么苛责了。曾经对自己的要求是出现问题立马解决,甚至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第一步、第二步等都提前预支,预案都提前准备好,一种方法行不通,可以转个弯儿,画一道弧线,转变思维解决问题。即便是这样也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出现。
主人公的心理导师给予她答案,因为无法接受负面的情绪,甚至更本质地说无法接受一个无价值的自己。无法允许自己软弱,后果导致硬碰硬两败俱伤。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庄子·知北游》。悲伤和快乐,这些情绪的到来是我们不能阻挡的,它们的离开我们也不能制止,所以人为地摁下悲伤,就好像是把情绪的垃圾扫进地毯里,表面上看是没有了,但当有一天掀开地毯一看,它可能已经发霉了,甚至可能恶臭不堪。
所以悲伤就好好悲伤,告诉自己,你想要悲伤多久,我就陪你多久,而且我知道你会来,也会走。那一刻我们不再和自己那么较劲了,可以松下来,甚至摊下来,给自己一点耐心,好好跟那个无价值的自己待在一起。
哈哈,你是不是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就这么简单?嘿嘿,那就不好玩儿啦。过几天,你会发现悲伤又来了。我们以为为悲伤付出了那么多,甚至不惜一切将白花花的银子砸向高级领域,听课程、学习,难不成这一切又都还给了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有木有?快乐还没有结束,悲伤又接着出现,我们不过是他们寄居的旅社罢了。所以,悲伤是不可能清理完的。我们会多次悲伤,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为同一件事反复悲伤。所有的负面情绪,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不可能清理完的。它就是一条循环,就是一条跟着我们生命行走的抛物线,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感受的游戏。
即便是负面情绪走了,有一天它们还会再来造访,当它们再来的时候,我们依然需要给它们足够的耐心。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修行人都会心如止水吗?大师们也有情绪、喜怒哀乐,不过他们要破的不是苦,而是不执着。不执着于情绪的来去,不执着于苦或乐。
主人公与大师攀谈,最后道出这样一段话:其实“无为”不适合所有人,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爬楼,比如“无为”在四楼,对于处在1~2楼,或者正处在灰心、沮丧状态之下,我们要听的其实不是道上的“无为”,我要学的是更多的“有为”法,让自己去做一些更积极向上的事情。等到在这种状态走出来的时候,或者说我们正准备从3楼到4楼,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无为”,“无为”的力量在哪里。
多给自己一点耐心:第一层境界就是当负面情绪来临时,如悲伤来了我们就好好悲伤;第二层境界,当悲伤又来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就是一个情绪的循环,我们依然要给自己足够的内心,让自己继续好好悲伤;第三层境界,我们要清晰的看到我们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经历的启示。
总结:如果我们的耐心真的是爬楼的话,我们并不需要知道4楼的终极答案是什么,而是给自己足够的耐心,陪着自己从1楼到2楼,从2楼到3楼走完整个过程,因为它就是一个体验。
无需羡慕青春年少,无需艳羡80岁的云淡风轻。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去体验“好的”,或者“快乐的”,给自己多一点耐心,感受千姿百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