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加强对手握军权诸将的控制。
选择与集团内的主要将领结为姻亲,如安排李弼次子李晖迎娶自己的长女义安公主、自己长子宇文毓却迎娶独孤信长女、杨忠之子杨瓒娶自己的女儿顺阳公主等等。
同时,将诸将之子召入幕府——年长者任以职事,年幼者陪侍己子,为下一代继续支持宇文氏当权进行准备。如长孙俭之子长孙平陪侍宇文直;杨忠子杨坚、 豆卢宁子豆卢勋入国子学等等。诸将之子多在宇文泰直接控制之下,虽有作为人质的考虑,但主要还是为扩大宇文氏的支持者做准备,尤其是为宇文泰的继承者,培养出一批有少时交情的追随者。
正是借助着姻亲关系和质子制度,宇文泰将手下势力基本整合为一体。在与东魏的多次大战中,西魏方面虽然经常处于劣势,但诸将多以性命相拼,少有叛者,即便与宇文泰有所隔阂的独孤信,在邙山之战中,也能集结溃兵,从高欢军背后,袭击追击宇文泰的东魏军,减缓了敌军的追击速度,为宇文泰的顺利脱身赢得宝贵时间。
当然,西魏最终能在一次次的战争洗礼中,越挫越强,依靠的还是源源不断,从关中地区攫取的兵员和物资。而要实现这一点,则是与后世研究者曾指出的,宇文泰推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即“以少数鲜卑化之六镇民族窜割关陇一隅之地, 而欲与雄据山东之高欢及旧承江左之萧氏争霸”依靠的乃是“融冶胡汉为一体,以自别于洛阳、建业或江陵文化势力之外”的,由“府兵制”和“改易郡望”两部分组成的“关中本位”政策。(宇文泰以关中为本,成就了关陇集团,也成就了北周、隋、唐,可是渐渐的激起了河北地方的对立情绪,以致爆发了以河北为策源地的安史之乱、林立的河北强藩重镇,最终送了大唐的性命。)
第一,“府兵制”是宇文泰推出整合军力,争霸天下推出的重要措施。
府兵制并非宇文泰一拍脑袋,而想出来的。公元543年,东魏将领高仲密携北豫州归降西魏,引发了东西魏大战,即邙山之战。此一战,西魏惨败,主要由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镇民和土著鲜卑人组成的宇文泰军队,伤亡近六万余人,损失大半,以至此战之后,西魏兵源不足的窘状,暴露无遗。迫于危急形势,宇文泰决定放弃“鲜卑人从军、汉人务农”的传统军制,转而推出从数量庞大的汉人中,招募兵员的府兵制。
府兵制继承自北魏六镇的制度渊源和文化背景以及东晋北府兵的招募制度。不同的是北府兵是招募两淮间的流民武装,而府兵则是招募关陇乡兵武装以及领有乡兵的当地豪强。
关陇地区分布着许多汉族豪强,这些强宗大族控制着大量土地,在他们的庄园里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部曲,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武装力量。为了控制这些豪强,宇文泰往往把他们的家兵部曲,改装为整齐划一的朝廷军队,任命当地最有名望的家族成员,担任当地军府统帅,统领军府内的所有豪强和乡兵。
这一制度首先补充了兵员,其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促进了以宇文泰为代表的代北鲜卑贵族和关陇汉族豪强的联合乃至融合。
公元550年,宇文泰又进一步扩大征兵范围,把拥有自由身份的均田户也视为招募对象,使得西魏兵员更加充足,成为后来的北周王朝的基础。
由于“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义务兵制,国家无需向其发放军饷、提供装备。每名府兵在应召参战之际,便要自备弓一张,箭三十支,胡禄(箭袋)、横刀、磨刀石、角锥(解绳结的工具)、毡帽、毡装、裹腿布帛各一份,麦饭九斗,米二斗。
宇文泰又将游牧时期的鲜卑族的部落组织形式“八部制”,与府兵制巧妙结合,士兵和将领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宗族性,士兵跟从将领的姓氏,且依律以叔伯兄弟相称,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随之增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