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五,一年级的小学生上午要去学校参加散学典礼,中午11:55分放学。
11:48分,老师已在班级群里提示,孩子们已陆续离开教室正排队出校门。
看到此通知,可以说,我的身体是在办公室(12时才能下班),我的眼盯着办公室的钟表指针一圈又一圈地滑行着,我的心已在盘算12:58分离开办公桌。
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安排和前期铺垫,仍没有满足到孩子的需求。
12:55分给我一个电话,问我还在上班吗,我回答是的。
12:04分,电话又响了,我告诉他:我正准备出门了,他告诉我一堆人都走了,表示心里很着急。
此刻,我一手拿钥匙开电动车,一边感受着双腿的酸疼;电话又一次被响铃了,那边发问,还有多久能到,我回复还有5分钟,可就连这最后的5分钟他也没忍住,幸好我刚到校门口。
就被这样的连环催,不远处,看他一边拿着电话手表,一边向我“嘟嘟”地走来。
就因为那一头大汗,我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燃爆了"。
对着他破口大骂了起来“这么热的天,衣服不知道脱, 真是该做的不做(热的冒汗不知道脱衣服),不该做的又要做(明明告诉他等一等,竟然一直打电话)。我在上班,不是没事干。”
孩子听后,表情瞬间凝固了起来,一副苦瓜脸,他好像在说:我也有一肚子苦水啊......
晚上睡觉时,我再一次回顾了自己白天的一言一行,除了中午放学的时候,吼了孩子;中午吃完饭,他的一句“无聊”又莫名地戳到了我的脊梁骨,不得不又一顿数落;晚上睡觉前,我要更新简书,他认为我是在看手机闲聊,我又是气不打一处来,吼吼吼......命令其先睡......
一天下来,我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仍情绪自由变幻,未曾舍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半分,也不曾想到与他真心地沟通一番,试图了解现象折射后的本质状况.....
经过这样的回顾和梳理,我更加地心疼睡在身边的这个小人儿了。
纪伯伦的《论孩子》跃至心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然而,纪伯伦全诗的主旨,是在提醒天下的父母,对孩子要尊重,而不是捆绑;要支持,而不是束缚;要爱,而不是占有;要行使身为父母的职责,而不能把孩子视为我们的附属品。听起来,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身为父母,几乎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只是完整地属于ta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包括父母。
因此,在提供必要的养育、支持、关爱之外,要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充分的自由、信任、尊重。因为,属于祂的道路,只能由祂自己去走,我们,无法替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