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看到过介绍《我的二本学生》一书的帖子,当时就决定纳入阅读书架。再后来,持续的九次讲课结束之后,经猫姐再次推荐,终于在得到app读了前两章节,后又在微信读书于昨日读完了整本。
整本书读完,除了对黄老师的学生发展路径表示同感、无奈和理解外,更惊讶于黄老师的亲和力——学生们愿意将自己的家庭真实背景一一告知,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或挫败或迷茫,自己作为学生自然也是更愿意和自己信任的老师多交谈及长期交谈。黄灯老师有如此多的样本,可以持续跟踪,并且展开深度访谈,实属不易;换言之,黄老师心里眼里有学生,愿意长期保持联系,并不是带完一届就拉倒,还在关注着学生就业和发展,深度访谈就更是技术活儿了,没有信任如何愿意说真话呢?
研究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研究并不高大上,愿意研究生活这就是最好的研究姿态,透过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几代人的原因,生存环境的迥异,读大学前18年的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值得深挖的,用心钻井,我们会和学生走的更近。
黄灯老师也是农村出身,相信她深知,教育是农业,是万物生长,是形态各异;教育不是工业,我们不想培养一模一样的人,不想培养流水线上的高分“螺丝钉”。学教育学的,也是可以在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里看破这种死板与压迫的。
纪实色彩就是最好的文学,词藻华丽不一定能打动人心。《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学术气息,很容易读进去,很平和。没有严苛的学术训练指导下的框架,没有结构性思维和路径性思维的桎梏,反而让整个文字少了很好的意料之内的“学术惊喜”,多了刺痛生命的真实切割。
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真实细胞,大城市的异彩纷呈很可能只是一个华丽的切面,但是终端,广大的地理肌肤,可以很快将你拉回真实视野。
打开黄灯老师第二部著作《大地上的亲人》之后,愈发关注“隐匿的悲伤”,悲伤不提不代表存在,偶尔想去揭开伤疤是一个不高雅的行为,但是永远尘封却会在老人弥留之际再次掀开,更难剖析当时的当下。
我们的家庭不是如此吗?走的远了就要往回走,去根那里看看,去找寻力量,亲近亲人,不要待在象牙塔里只接受知识的雨露,生活的锤炼与浇灌更会让你成熟几分。
来时路,坎坎坷坷,甚至来时路都长满杂草,归时路呢,怎么走,从容不迫还是着急忙慌?
不需要粉饰,到最后不过是“真善美”送你一程,恶的那一面呢,真实存在,还要上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