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负熵与货币——经济学的重构》
「19」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9)

「19」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9)

作者: 张明_专注理论经济学研究 | 来源:发表于2017-08-12 10:57 被阅读3次

    八、感性认识是一种构建

    要使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为人的主观目的服务,就需要知晓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这就必然要认识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依其与意识的输入输出渠道的关系,被分成了感性世界和彼岸世界。彼岸世界物质运动从不间断地越过感性世界间接地传递到人的主观世界中来,但人的意识中确实不能从感官中获知彼岸世界的物质属性、物质形态、物质本身运动形式等等本身面貌。人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方法与实践的手段去把握彼岸世界。

    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透彻的阐述,我们先行后退一步,先对人如何认识感性世界作一分析,先研究人的感性认识如何形成。

    经典的认识理论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这样形成的: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由感官通过一定的转换形成神经脉冲,经由神经束传导进入人的大脑,在大脑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感觉经由大脑的综合形成知觉。知觉的一端是大脑中的记忆,另一端是感官的输入。知觉以整体性结构性的形式反映了事物。在记忆中,人对知觉了的事物进行抽象,忽略枝节,突出主体而后形成表象。人们在思维中让表象产生想像中的运动,从而推知真实事物运动的情景。然后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外界,让客观事物按思维中预先设定的方案运动。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重又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感觉,从而完成一个循环。感性认识由这样的无数次循环过程不断产生和不断完善。

    这样的认识过程与近来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有一些矛盾之处。经典认为:感觉、知觉、表象和实践四者之间有着从前至后的派生关系,认识的过程如同登梯上楼一般,非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但是皮亚杰从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发现,感觉、知觉、表象、实践(在他的学术论著中用活动表达)四者并无派生关系,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从发生学的观点看,最初的四种形态均得之人的先天本能。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人们运用得之天赋的上述四种本能,在后天的生存活动中由两类活动不断建构而形成的。

    依皮亚杰的发生学,人类有两类活动。一类是由物质存在见之于人的思维的认识活动,另一类是由人的思维见之于物质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客观作用主观,主观作用客观的不断循环过程。在循环过程中,不仅仅在旧的基础上重复,而是有“新质”的加入。这些加入的“新质”并非是原来头脑中所有或客观现实中存在,而是由于人的主动创建。这种创建活动一方面是思维活动的创建,它以建构的方式在主观世界中出现,另一方面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它以创造的形式产生于自然界。这两种创建彼此促进又彼此制约。因此,感性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的过程。这种构建并非胡思乱想,而是受到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约束和人的主观实践能力约束。

    认知的起点,在于人的婴儿时期。该时期人的意识中还无法区别主观与客观,仅有得之先天的遗传本能,它由一系列刺激—反射弧构成。而某种刺激因素对应某种反射活动的必然联系是先天的控制作用模式,皮亚杰称之为先天图式。婴儿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于两类无意识的活动。一类是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一类是无意识的实践活动。这两类活动以同化和顺应方式(见后所述)紧扣一起,把得之遗传的先天图式发展成为来自实践与认识的后天图式——即人对世界的认识。

    在认知活动中,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遵循物—感觉—知觉—表象—实践这么一个单向的关系,而是以知觉为中心环节向两边进行。知觉内容是主体主动构建的产物,它以对客观物体的整体性、结构性、全面性的反映为特征。一种知觉内容构建形成之后,受到两方面的挑战。来自感觉的挑战迫使知觉内容要与感觉到的内容相吻合,这被皮亚杰称之为“同化”,而如果不相吻合,则要求知觉内容进行修改,主体应当主动思维以重新构建,从而用新的图式与感觉的内容相吻合,这被皮亚杰称之为“顺应”。另一种挑战来自实践活动,即以知觉内容为基础形成的表象,经由想像后作用于实践,它在客观世界所引起的事物真实变化应与知觉内容相一致。如果与知觉内容不一致则可认为有“新质”出现,知觉内容必须修改重建,从而容纳该“新质”于知觉内容之中。这样,客观事物的实在与主观对该事物全面整体结构的反映,两者通过感觉与实践两个环节紧紧相扣,联系在一起。如果在实践活动中,事物没有“新质”被感知,则可认为知觉内容与客观实在相一致,这被皮亚杰称之为“平衡”。当认识在平衡状态时,认识就不再发展了,但实际的认识过程总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新质”,主体的知觉不得不构建出新的内容以容纳该种新的“新质”,而人的认识内容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加深和前进,对感性世界的认识也就不断丰富。

    在上述的这种认识模式中,不得不追溯最初的知觉内容从何而来这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不然就会滑入“先验论”之中。皮亚杰认为,最初的知觉内容就是先天的刺激—反应控制模式。而这些控制模式由人的种属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形成。对于个体人来说,它是一种先天形式。但从人的种属来看,它是长期生存经验在遗传物质上的印痕,是世世代代的行为在遗传上的记忆。但它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由遗传物质DNA上的随机突变形成,并通过优存劣汰的生存斗争过程保存。

    同时还需认识到,知觉对感觉内容的综合中存在着先天结构,它在人的后天活动中仍然起着极其重要的约束作用。如可见光的本质是420~700毫微米波长的电磁波,但是人眼的视网膜仅含三类圆椎感色细胞,分别仅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敏感。红绿蓝三种原色在人脑中由知觉综合形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从而反映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又如欣赏“美人与丑妇”图画,不管什么人,即使事先知道该图中含有两个头像,但在某个瞬间所得到的图画内容,不是极丑的老妇,就是俊俏的姑娘。这类知觉综合特性并非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消除,它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只能用先天的遗传才能圆满地解释。

    由是,人的感性认识中,存在有这样的情况,它们构建的质料得之于后天的生存环境,而它们构建的框架却得之先天的遗传。这种形成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对于从感官而来的对象属性不能以某种结构进行良好的综合,形成对于该种事物的正确知觉,那么,这样的个体就不能很好地识别对象,从而不能防御敌害、保护自身、竞争食物、繁衍后代,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必然被淘汰。只有那些具备良好知觉结构的个体,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获得繁衍后代的权力,使得这种结构保存下来。后代利用这些先辈的结构,结合着质料形成对对象的正确知觉。

    至此,我们应该得到结论,感性认识的形成是知觉内容的一种构建过程,产生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并有一些先天的因素掺杂其中。

    《负熵与货币》(PDF)下载:http://pan.baidu.com/s/1skTHHd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wd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