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接近,对于员工来说,现在都在对“收成”期盼,盼着一年来的劳动成果,能得到公司的奖励和认可。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现在却是场对激励管理水平的“考试”,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发放年终奖,决定了员工的心理满意度,和团队明年的战斗力。
奖金作为最有激励性的薪酬要素,它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
在分配奖金方面,一定要坚持团队优先,兼顾个人。
也就是说,在分钱时,要确保公司整体目标先完成,公司奖金池扩大了,才有部门奖金包,最后才有个人奖金包。否则,个人指标完成再好也不行。
它的分配也一定要拉开差距,否则就成了吃大锅饭,无法激励组织冲锋陷阵、走向胜利。
除了年终奖,其他的钱该怎么分?
年终,很多公司都会开始制定明年的目标。但是,只谈目标,却不谈钱,那是耍流氓。
所以,薪酬体系,每个人应该有三笔钱:年薪=工资+奖金+年终奖。
工资,是发给责任的。
每个月,大家都会拿到固定的工资,天经地义。承担了责任,付出了努力。就应该拿到工资。
那奖金呢?奖金,是发给超额业绩的。
那年终奖呢?年终奖,是发给行为和价值观的。
有很多公司,年终奖是随便发的,看心情。其实不对。有些人为了完成业绩,可能会不择手段。所以,需要一笔钱,作为对冲。
这笔钱,一般是年终奖。如果不诚信,如果伤害客户,年终奖是要扣掉的。有业绩激励的油门,也要有年终奖的刹车。
这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有的三笔钱。
为了支持公司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很多公司都会制定绩效标准。
但是,当你在制定绩效评测机制时,先要弄清楚绩效背后的本质——员工为什么会被激励?
首先,人们有自恋被满足的需要,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块隐形的牌子,上面写着“我很重要”,也就是人人都有被看见与听见的需要,员工通过绩效的形式来表达 “我对公司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从而区别于其他的员工。
当然“自恋被满足的需要”必须基于员工的“个人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工作环境足够稳定”的前提下。
这就特别吻合第二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们低层次需求被满足的时候,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才有激励作用。
第三点是双因素理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曾提出双因素激励理论。一种是“保健因子”,一种是“激励因子”。
保健因子包括工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职位、管理制度等,和工作内容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激励因子则包括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获得的认可、提升的可能性、成长的空间、精神的鼓励、额外的奖励等等。
保健因子,解决待遇上的“吃饱”问题,企业应该让这些维持在使员工满意的水平。
然而,保健因子最大的价值是降低员工的不满,但并不能帮助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
保健因素是什么?
其实相当于是我们的三餐。你不吃三餐会死的。
激励因素就相当于水果,你不吃没关系,但吃了以后你的满意度和生活品质会上升。
但如果没有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保健因素在薪酬设计里面主要是基本工资保障,所以年底奖金也好,平常的奖金也好,它必须在基本工资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会发挥作用。
关于激励因素有3个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第一,风险太高的计划,它是不具备激励作用的。
当你推出一个奖励计划,员工如果觉得风险太高,他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在激励我,这是在克扣我。
特别是在跟新员工进行入职谈判的时候。比如招聘一个高层,我们希望给他挑战性,底薪30万,如果做的好,奖金可以达到100万。他会感觉没有安全感,觉得这个不是激励,而是在给我挖坑。
第二是公平性,如果员工觉得不公平,同样的高激励也会影响激励作用。
人很奇怪,要超预期激励因素才起作用。
员工对应得的激励有一个预期,即使你给他的激励很高,但是低于他的预期就等于没有做激励,只有在超出他的预期,激励才会有效果。
举个例子,有个上市公司在做IPO的时候,不论前中后台、工作年限、过去的贡献大小以及未来的价值预期,老板给了所有的高管每个人30万股股权。
这似乎很公平,但正是因为平均,所以就特别不公平,没有一个人是满意的。
老的高管当然觉得不公平,我竟然和新来的人一样多;新来的高管也觉得不公平,他觉得在其他地方我都可以拿40万股,到了这儿我只有30万股,亏大了。
第三,当奖励成为固定项目,激励作用就会失效。
有一年,阿里巴巴集团的年终分红除了年终奖外,马云还增加了一个“特别红包”,这个“特别红包”直接打入每个人的支付宝账号里。加了奖金大家当然都很开心。
第二年年终时,大家就期待今年会不会也有这个“特别红包”,结果却是没有。而且马云在那一年提前三个月就通知:不发红包的原因是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并没有取得特别成绩,所以也就没有特别惊喜。
马云背后的深层用意,就是来源于此。
最后给大家几条绩效分配的要义:
奖金是对人性的理解,也是创始人的价值观的表达。
激励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完美方案,只有权衡之计。
成本最高也是最直接的激励——金钱(“物性” )。
最容易也是最难的激励是——认可与尊重(人性)。
便宜也是最昂贵的激励是——理想与梦想(神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