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难眠

作者: 秋枫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0-10-11 23:22 被阅读0次

睡不着起身看看书,是小刘在提升睡眠认知后,应对偶尔失眠的一般方法。与其无法入睡,不如起来做点事情,那看书是不错的方式,而且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的思维特就别清新与活跃。

小刘今晚看的这本书,叫《代谢增长论》,是一本讲述经济复杂性研究的基础系列书籍,作者是陈平老师,又称“眉山剑客”。虽然小刘大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跟经济学领域顶多也就是打个擦边球,仅仅是学习了一点西方经济学通论,但是小刘比较刻苦,又辅修了学校的经济学王牌专业,课余时间又碾读《经济学原理》等一些经济学书籍。因此小刘对经济学是兴趣浓厚,始终孜孜不倦。

至于为何会入手陈平老师的这本书,是小刘无意中刷抖音,看到了一段对陈平老师的采访。在短视频里,陈平老师关于中国与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几点论述,让小刘共鸣。所以他就毫不犹豫,从京东下单了这本书。之前阅读不少技术书籍,都是电子书的形式,对于小刘来说,能够让他花钱买纸质书,足以见得这本书有很强的吸引力。

《代谢增长论——技术小波和文明兴衰》这本书是2019年3月首次初版印刷,到2020年1月份,已经印刷了10次了。从印刷次数足够说明了这本书有着不错的市场反响。其本质上还是书中内容的独到之处。

陈平老师在书中阐述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新理念,以动态、演进、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走向。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读,总之是非常值得经济学爱好者去读一读。尽管在经济学领域,各个派系争鸣的现象普遍,但正因为不同的理念,才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让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更强大的未来。

当然读这本书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边读边思考,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不然里面的相关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即便是像小刘这样,对经济学有一定积累的财经院校毕业生,对书中某些概念理解起来也需要反复阅读,稍作思考,或者查阅相关资料。

今晚的小刘,被职场的事情所困扰,自然是无法集中精神去好好看书。这不,才看了两页多,他的心思就已经不在书上了。

他故意把房间的主灯关掉,只留下书桌上的台灯,营造出一种好似中学时期,深夜复习的氛围。这种感觉仿佛又回到大学时代,第二天就要考试,今天晚上就要解决掉桌上这本几百页的课本知识点。这种感觉是久违的,让小刘觉着有一些亲切,怀念起学生时代和早两年工作时挑灯拼搏奋斗的场景。

他知道此刻,自己已无心再看书上高深的理论,这只会让他感到头痛,增加一些痛楚。

他背靠椅子,双手抱着后脑勺,抬头看着书桌架子上的一些摆设。他想回忆些什么,但往往在这样的深夜,翻开旧历总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特别是当前又面临着职业道路的选择,小刘觉得自己又到了一个岔路口,而不管选择哪儿条路,他总对未来有着丝丝不安与焦虑。

算一算从大学毕业到踏入社会,今年正好整整5年。小刘已经完成了一次职场岗位转型,换了两家公司,现在是他的第三份工作,而薪资也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水涨船高,基本上处于一个中等稍上的水平。

说自己年轻吧,跟公司很多人比,自己的年纪是不算大;但说自己不年轻吧,朋友圈00后的小学妹都快要大学毕业了。

说自己一事无成吧,好像也不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这一路走来有小坎坷,却也算顺风顺水;但说自己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吧,透视了自己10秒钟,好像啥也没有,姑且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且有时候也庸俗的人。

说自己不够艰苦拼搏,吃苦耐劳吧,从小家里穷,那也是早当家,一步步积累着把日子过好的,这种优秀的品质,怎么能丢掉呢;但说自己真的有多努力,多坚韧吧,好像也不至于感动天感动地,也就顶多感动下自己,连个好的习惯都不能长期坚持。

说自己天资聪慧,悟性过人吧,除了从小也是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外,长大了各方面也玩儿得还不错,就喜欢考试考个80+,课余时间玩这个耍那个,倒是挺会找乐子;但说自己绝顶聪明,天赋异禀,那也是有自知之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承认自己也不过资质平平,技不如人。

估计很多自命不凡的人都是如此,在学生时代,个个是天之骄子,长辈心里的乖孩子,亲戚嘴上有出息人,老师眼里上好大学的优等生。当他们踏入社会,真正开始接受来自成年人世界的种种不容易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这样的“毒打”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尤其是在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外围不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去年毕业的还未就业,今年的应届生已经开始踏上求职的道路了。

最新网上流转这“985废柴”这样的声音,其实想要表达的便是大学校园与真实社会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让这些过去“自认优等”的骄子们,感受到了痛楚和挫折,通过网络把这个声音传播出来了。

这里面或许有这个社会的问题,但是小刘想,大多数还是这些骄子们个人的问题。默默地接受这个社会的“毒打”吧,有可能会慢慢磨平你的棱角,但你可以找到一种平衡,一点点找到自己的方向。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学时代的拼命备考和大学填志愿时的一脸茫然,再到大学时代的放飞自我,让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失落感,甚至产生诸多负面情绪和应激行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小刘过去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国家在人才培养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对于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小刘一路走来,也是弯弯曲曲,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在大三的时候,小刘就开始做自己的职业规划。那时候学校为了抓就业率,开设了一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公选课程。小刘专门报名去上这门课。

小刘第一次了解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这个测试,就是在这个公选课上。另外,学校当时在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给每一位学生都开放了一次专业的MBTI评测,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性格类型和匹配的职业类型,帮助学生进一步最好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

也正是这个评测,让小刘进一步较为系统的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与岗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突然觉得,为什么要等到自己读大学,而且是已经大三的情况下,才知道还有性格测试方面的心理学内容。如果在高中,读大学之前,他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性格,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职业类型选择指导,那么他相信,在填志愿选专业方面,他一定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

小刘反过来在想,对于他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撑死是初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拥有的是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教你怎么做人,教你是非分辨。可对于选大学选专业等事情,对不起,这些都超出了父辈们的认知,他们很难帮得上忙,更别说拉出一堆心理学分析理论,去让孩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然后再回过头来去选择适合的专业和方向。

现实往往是,长辈们在朋友圈里问了一圈,然后说这个行业或专业未来发展好,往这些方向的学校填就是了;而我们可爱的准大学生们,对自我选择也是没有清晰认识的,毕竟父母亲戚也是为自己好,那就听他们的意思也错不了。

这样缺少合理方法分析仅靠一些直觉、人云亦云得出的结论和选择,某种程度上,间接造成了所谓的“985废柴”现象。

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我们也不做更深入的探讨。只能说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至少小刘这一代很多是经历上述的局面。现在快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改善。

当下这个社会变化太快,需要我们跟着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因此所谓的职业规划,行业与岗位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一朝吃定,一辈子无忧,而是需要我们阶段性的回顾和做出调整,不然很可能35岁,就真的被动面临职业重选。

在我们国家,真的能管一辈子的职业,目前来看也就是公务员、大型国企等一些体制内工作了。这也是考公热一直没有下去,这两年反而更加火爆的原因。像沿海发达城市的报名,真的是百里挑一,甚至千分之一。

不过,在小刘看来,国家各类机构一直在改革,未来都不好说。大多数人选择考公,进体制内,不过是想图一份较为安稳的工作。可能是被这个社会“毒打”得太狠,曾经对体制内工作嗤之以鼻、毫无留恋的很多人,现在也是挤破头颅考试,想要占得一席,充分论证了什么是“真香定律”。

小刘不能说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得很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能说比一般同龄人早几分认识,并主动积极地去行动。尤其是刚从一名软件开发岗位转到产品经理岗位的时候,他也是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付出了薪资涨幅小,技能重新学,方法理论恶补,新业务零经验等诸多转型代价。好在小刘的岗位转型做得比较早,悟性相对较好,加上刻苦努力,慢慢得也就走上了正轨。

在转型期间,小刘写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推荐一些朋友去做性格测试》,发在朋友圈,也是得到了身边朋友的高度赞同。很多工作多年的朋友,来找小刘唠嗑,说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到他文章里说的这些事情。当然更多咨询的是工作一到两年的朋友,他们才刚刚接触社会的残酷,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迷茫,是真的需要一些心理帮助和排解的。

几年的职场经历,也让小刘明白,如果有人想要请教他关于职业规划,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他比较空,有时间,他还是会比较热心、耐心地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身边的朋友。小刘真的很希望,能够从中学教育开始,就引入一些心理学分析方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找到未来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此对孩子们后面选择大学选专业,以及毕业后选工作,都有不错的正向引导作用。

小刘时常就是这么忧国忧民,其实自己过得也不咋样。有时候不如多关心下自己,吃点好的,买双好鞋,谈个朋友之类,没事瞎想这些纯粹是闲的。当然,可能这是小刘身为一名党员,保持自我先进性的一种表现吧,希望哪天国家对孩子们的心理教育能弥补上空白。

沉浸在自我思考力的小刘,被阳台外火车的鸣笛声所打醒。他在凌乱的书桌上,翻找半天,找到了压在笔记本电脑下面的普洱茶烟,又找到了火机,准备去阳台抽根茶烟。

心情烦闷时候抽一根茶烟。

这普洱茶烟还是小刘在第二家公司,去云南昆明出差时候,偶然碰到的一个东西。最后一次去昆明回来,小刘还带回了两条,一条给了他老爸,希望他老爸以后抽这个来把香烟戒掉,还有一条留给了自己,想着苦闷的时候,拿出来解解闷。

不过,最近烦闷的次数比较多,小刘也愈发觉得茶烟抽着太过苦涩,还真的不如香烟来得舒服。难怪送给老爸的那条茶烟,一直放到现在,估计也发霉可以丢掉了。小刘过去对抽烟秉着神圣不可尝试的态度,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抽烟这件事,只不过是暂时消愁的一种方式罢了。人活一世,在合理的范围下,谁都可以找合适的方式让自己多一些快乐。

今年的气候跟这疫情一样,显得与往不同,都三月底了,依然寒气逼人。

小刘穿着单薄的睡衣,套了件羽绒服,打开阳台玻璃门,来到阳台。

高层十几层楼的视野就是好啊,尽管深夜外面一片黑暗和沉寂。远处的铁路线正好对着小刘的阳台,此时鸣笛的火车还没有走完,是一辆绿皮新空调车。这类火车,速度比较慢,经过时发出的是比较缓慢的隆隆声,不像高铁,是急促飞驰的呼啸声。

小刘嘴里叼着茶烟,手里的火机凑到烟的另一头,打着了火,点燃烟的同时,深深的吸了一口,差点儿没被呛到。果然,这茶烟最近抽得是越来越苦啊,估计什么时候,他会放弃这玩意儿,转身去买一包香烟。

这趟火车节数够多啊,跑了两分钟,才消失在小刘的视野中。小刘想起大学时候,那会儿去上大学的城市还没有高铁可达,需要坐一个晚上的绿皮空调车,第二天早上到达。如果能买到硬卧,那算不错的;如果只买到硬座,那真的是一夜都别想睡了,只能坐着闭目养神。

而小刘上大学的城市,正是今年国内疫情最早爆发的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几个月来,也是小刘常挂心头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的一些同学和朋友。他祈祷他们都能够好好的,也希望武汉人民尽快走出疫情的阴影,迎来阳光。

几个玩得好的大学同学和朋友,在微信小群里,发起了过去的照片,在怀念过去美好的同时,说等疫情过去了,想要回去看看。小刘大学毕业之后,一共回去过两次母校,他知道以后回去的次数肯定更少了,但这次疫情,让他觉得以后聚首的时候,又多了一些话题和回忆。

茶烟就是不禁抽,没吸几口,就烧到烟蒂了。

小刘猛吸完最后一口,将烟头用拖鞋踩灭,丢到阳台的一个破纸箱里。

他继续向远处看着,感受下深夜的气息。说实话,很多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现在阳台的视野真的太好了,他感受到这个城市此刻无比的安静和清新。

仔细听,其实已经能听到一些蛙鸣了,这是多少年都没有听过的声音,让他想起了高中时候,半夜看书写日记,听着窗外不远处蛙鸣的场景。当然他也羡慕那时的自己,半夜写日记,第二天还能6点不到就起床,真是青春无敌,精力满满啊。

远处的路灯还在亮着,零星的会有一些大货车通过,声音真的很大,估计这个城市90%的人都已经睡了吧。前方的小区高层,也只有几个房间的灯是亮着的,那是刚下夜班回家的人吗?还是哪家的夜猫子?又或者是做直播行业的新人?谁知道呢,小刘感到自己像回到高中时代,夜静听蛙鸣,脑袋瓜是如此的清醒与活跃。

“哈切!”

小刘被一阵寒风吹得打了个喷嚏,裹了裹身上的羽绒服,想到老周今晚真的没有给他打电话啊。他心理有一些失落,琢磨着再过小半天后老周会找他谈什么,会不会异常尴尬的场面呢?

想到这里,小刘收了收心,离开阳台,重新关上阳台的玻璃门。他要好好再想想,怎么应对明天可能出现的情况,好做一些准备。

小刘又坐回到书桌前,拿出纸笔,开始仔细想想明天应对的策略。喜欢边想边在纸上记录,是小刘一直以来保持的习惯,他觉得这种方式能够让他在短时间里,梳理好问题,并找到不错的解决思路。

在梳理应对策略之前,小刘想先盘点下晚上已经签约的组内整体情况。目前他知道剩下只有他、鸠杰、根峰三个人。这个结果也是超出小刘之前的预料。小刘觉得鸠杰和根峰是知道了自己不想去新平台后,才各自做决定说也不想去,那说明原本他们两个也没有一个清晰选择。因为晚上进去会议室签约的时候,他俩都没有提出什么核心问题的点,不想出去的理由,也显得不够充分。

有一点小刘非常肯定,那就是团队领导们,打好了今年大环境不好的算盘,料准了大部分人会希望保住一份工作而选择一起出去,再加上去新平台还可以加一波薪资。尽管这加薪的方案,还停留在嘴皮子上,但大部分人终究选择了相信领导。

就他所了解的状况,小刘仔细全面的分析了每一位同事,对于他们各自做出的选择并不感到意外。或许这里面,隐藏着诸多无奈,也是在社会现实面前的众生相。

先说说与寺龄小姐姐相似处境的同事,组内也不止寺龄一个,那就是年纪不小已婚但未育的职场女性。

都说男女平等,不能有职场歧视,而且现在普遍女性受教育程度,要比男性高不少,女汉子在工作中也是能撑半边天的。可赤裸裸的现实并非如此。实际职场上,依然大量存在对女性不友好的情况,性别歧视屡见不鲜。不管是小厂,还是行业里领先的大厂,都存在类似情况。不仅是在中国,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女性的职场偏见普遍存在。

在团队刚刚透露风声,说要切分出去的时候,小刘就与寺龄探讨过这个问题。站在客观情况的角度,小刘毫无避讳地跟寺龄直说了她面临的尴尬境遇。

寺龄的回复自然夹带着无奈。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去外面找工作,可是很难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公司和薪酬待遇,加上她已婚未育的现状,对方常常直说不想继续浪费彼此的时间。因此对寺龄来说,她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尽管她也可以歇斯底里,不签订新合同,就想留在现公司,但肯定要去一个新部门、新团队,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既然现在还能留在原有团队,并且还有提升待遇的机会,她选择去新平台试一试,也就无可厚非了。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组内另一个产品小姐姐身上。就在切分方案要公布的前几天,产品小姐姐同样跟小刘聊了她面临的情况。她来这个团队时间也不长,不到一年,所以对于留在公司,她不抱太大的希望,而且她也不认识其他部门的人。也许她也能坚持不签新合同,只是她没有底,能不能留在公司里面,万一被n+1辞退了,那么找新工作对她来说会是一段艰难且辛酸的过程。重新找工作,今年能不能找到?即使找到了,薪资会不会很不乐观?种种可能情况综合考虑下来,她还是选择了保底的机会,签订新合同,去新平台。

这两位女性同事,都非常优秀,作为家庭收入主力之一,背负着房贷、车贷等还款的压力。她们很难说不工作,可以直接躺平。只是职场偏见对她们很是不利,所以能够保住一份工作,好不断了收入来源,是她们当下要守住的底线。

职场女性所面临的生育问题,是残酷的现实,不论是已婚未育、大龄未婚,都会被纳入重点考虑的范围,而结果大概率是不被录用。大多数情况在简历筛选环节,她们就被筛除掉了。相比之下,已婚已育且职业素养不错的,反而更容易受到青睐,此时需要考虑的不过是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关系,这点与一般有家庭的男性求职候选人相差无几。

这也是那么多女性想去体制内工作的原因。至少体制内对女性生育方面的偏见,没有那么大。也就能解释这些年来,由于报考体制内工作的女性太多,很多单位都渴求男性的加入。在一些招聘岗位上明确要求性别为男,也许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吧。不过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逐步改善的。

小刘觉得自己在看待职场女性生育这件事情上,秉持更加包容的态度,尽可能得保持男女职场平等,而不是一味的偏见。特别是现在我们国家生育率急剧下降,很多年轻人不想生孩子。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如何更好的保障职场女性生育权利的角度出发,去采取一些政策性的激励和措施。兴许在有了更好的工作保障、经济保障之后,职场女性就会转而专注生儿育女的事情,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生育率。

    分析完几位女性同事的情况,小刘又转向几位年近30岁或者刚过30岁的男性同事,他们都是开发人员,大多数都有了家庭和小孩。对于还是单身且年纪还轻的小刘来说,或许很难体会这些同事面临的来自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

这两年经济下行显而易见,也造成了很多公司经营不佳,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并且都大量缩减招聘。毕竟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为了生存,裁员和缩招属于无奈之举。加上2020年疫情肆虐,对本来就经营困难的大部分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因此曾经风靡一时的IT人35岁下岗转业漫画,最近又开始在圈子里发酵开来。

35岁下岗了去干嘛:外卖送起来,网店开起来,直播做起来,菜馆搞起来……

小刘想到一个同事,现在已经二胎了。他给小刘的感觉是在软件开发上工作了多年,但好像还没有深入理解计算机世界的精髓。了解下他的过去,才知道他是半路转业,学的计算机编程,然后做了软件开发。

小刘从其他同事口中听说以前他在工作上犯过一个比较愚蠢且非常严重的失误,领导是有意让他主动走人的,并且背了当年最差的绩效。可是一个30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每月固定不可少的房贷压力,让他失业,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他选择了忍耐,并想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找到更好的工作。

不能否定他的努力与积极性,可是现在的行情。几个月下来,都可能收不到满意的offer。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在IT领域有所突破,只会更加艰难。小刘没有资格对别人的努力指指点点,但是他从这位同事的身上,看到了很多IT同胞的未来。

一般来说,进入信息技术公司做技术,大部分人开始是做码农,也就是程序员,写着业务代码;然后比较优秀的,会晋升得快一些,基本上前三年,一年升一级,等工作3~5年,基本上都是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了。

这个时候,将面临职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选择,通常大厂会提供技术、管理、转岗等多个方向让员工选择。

如果往技术方向继续努力,那么可以成为公司潜在的技术专家或架构师,并在日后的评选晋升上获得资格,这需要员工不断沉淀技术和业务,并承担更多大项目的工作,使自己具备技术专家的资质和能力。通常来说,从应届生进来走到技术专家,比例也不过20%,甚至更低。

如果往管理方向努力,比如项目经理、团队主管等,那么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除了技术上还需要沉淀以外,更需要员工具备潜在的管理资质,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者。所以成为管理者的概率,那就更小,15%,或者更低。

最后就是转岗了,一般公司对于员工内部转岗,只要不太过分,两边谈妥,是不会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对于公司来说,你还是他的员工,你依然为他劳动。在当前这个岗位干得没那么出色,可能是岗位的问题,如果换岗位,能够让你对公司保持忠诚,并且发挥出更好的潜能与价值,那转岗这个举措是物超所值的。

但是转岗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转岗意味着员工要加入新的团队,面临薪资近期不涨或者可能面临一定幅度降薪;而新的团队,需要接纳新人,对员工进行新的培养,存在培养不起来,依然无法让员工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如果转岗几次都失败,那员工就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司层面很可能会将这类员工裁掉。

小刘始终觉得现在社会太过浮躁,IT行业薪资相对较高,而且IT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红利尚存的行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其他专业的人要转行去做码农。去业内比较成熟的软件培训机构学习个一年半载,就可能出来找到一份软件开发的入门岗位,可以拿到比其他行业要高不少的薪资。但是想要在行业里有所建树和不断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持续性的付出、学习、思考与积累。

这么类比:当我们在外面看一座城堡的时候,总觉得它是那么高大宏伟,想象里面肯定也是富丽堂皇,无与伦比。可当我们真的踏入到城堡里面时,才会慢慢感受到这里面是如此阴森与空旷,到处都是石头与柱子。IT行业是如此,各行各业是如此,人生可能亦是如此,是我们在内心设立的一座座城堡。

IT行业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行业。要想保持自身在行业的前沿性,就要保持一定强度的自我学习。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非科班出身的开发工程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系统性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因为别人花了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专门学习这方面知识,绝对不是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写个网页面那么浅显,而是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虽然说在日常工作里这些知识体系很难表现出来,但是到了一些关键的点,或者需要理论知识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专业知识储备就能体现价值。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可能你连别人说的是什么,都无法理解,更别说是运用这些方法。

触类旁通,我们做进一步探讨: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兴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可能就需要我们保持终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比较淡定从容的迎接人生路途上的各种转变。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最终化成玉果。付出可能不会马上获得回报。就像小刘的这位同事,尽管这半年来,他很努力,恶补许多技术知识,拼命得刷面试题,可是当行业选择性的“抛弃”他时,他很被动。他只能先苟且,保住当前还算不错的工作。或许他也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已经被动面临中年危机了?是不是可以去搞点副业,然后慢慢转型?他刚刚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小孩,他很开心,但转头脸上写满了惆怅。

这就是IT中年男人的无奈,所以这群同事,他们眼下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今年的大环境下,有一份行业中游水平收入的工作,已经相当不错了,就跟着现在的领导走吧。如果领导吃肉,那他们也可以喝喝汤,不至于喝西北风。

小刘细细分析的这两类同事,算一算,占到了团队近一半人。余下的要么是刚刚买了房子,负债累累,不可能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不如跟着出去,还能增加一些收入。还有就是刚刚进来没多久,只能选择一起出去的新同事。

说到刚上车买房的同事,他们都来自普通家庭,能够在这座房价排名常年国内前10的城市上车,属实不易,可谓掏空家底,啃尽老本。这样还是不够,还可能需要七拼八揍举债凑够首付,然后再每个月乖乖的还贷。普通家庭在大城市买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局面。未来三年内,如果收入没有大幅的提升,都会很辛苦,只能用一个字——“熬”,当做支撑下去的信念了。

对此,小刘还没做出要立马在这座城市买房的决定。在他看来,他现在最想做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稳定的收入。什么时候月薪能够达到等于这座城市1平米的房子均价,那上车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他宁可给自己压力大一些,也不希望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爸妈还要那么疲惫。可能对于小刘这种情况,也可以用“熬”这个字来形容。与已经买房的同事和朋友一样,最后的结局都是相似的:一穷二白的普通人,来到大城市,为了一套房子,可能奋斗一辈子。有一句话流行的没毛病: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想想这类事情,总是让小刘觉得压力山大,现在的薪资不是不能买房,只是他还是觉得差了点。所以这两年,他也不过关注宏观经济,留意主要城市地产的走势和具体政策,从而判断所在城市房价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不想花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买房。他想过,如果这两年能够在收入上有所突破,那么到时候看到合适的二手房,也是可以立马下手的,都是为了居住,也没想过什么不动产投资。在他眼里,从来没有把房地产作为金融投资的商品,最多豪宅可以算。但这些离他都太过遥远,暂时不值得深入了解。

小刘把游离的思绪回到了明天的正事上面。

晚上就只有他、鸠杰、根峰三个人没有签约。现在他自己可以确定,不打算去新平台,明天八成是要死磕到底,就看他和领导们哪一方的定力强了。如果另外两个人,他们在领导劝说加利诱下,屈服了,然后又签新合同了,对于小刘来说不存在什么影响。而且这样子反而有利于小刘脱身,因为团队就少了他一个,其他人都还在,对老周来说,算不上什么损失。

想到这里,小刘觉得即便是他们三个人最后都没去,老周现在的团队,大部分主力都已经尘埃落定,都过去了,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该做的规划,该干的事情,依然可以按部就班的执行下去。就拿产品规划来说,先前花了近两个月讨论的计划内容,已经够现在的团队做一年甚至两年了。

从这点来说,小刘觉得明天跟领导死磕,如果坚持到底,最后的胜利肯定是他,然后他就可以默默地等待现在公司的HR来找他谈,顺利地将事情过渡掉。这大概是他目前能想到最好的一种应对策略。

不过,万一大领导开了一个让他非常心动的薪资待遇,到时候该怎么处理好呢?

小刘随即想到这种情况。先前他给自己定的底线是尽量留在现公司,继续沉淀和成长,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抵抗得了。

于是他在领导开价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底线:如果大领导是主动白纸黑字写给他这些承诺,那他是可以考虑这个事情;如果大领导依然是口头说说,想要一时蒙住他的话,那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其实设置这道原则,小刘也是想试探下领导们的诚意。作为一名职场老人,小刘深知,如果领导承诺什么,只是口头的话,那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画大饼。在面临劳动主体切换这样的关键点上,领导们想要招兵买马,诚意显得格外重要。

行吧,明天大概率就这么应对吧,如果发生其他应急的情况,那只好随机应变,临时抉择了。小刘拿起手机看了下时间,已经是凌晨12点半了。

他起身,喝了口水,又去了趟洗手间。

这时候,他觉得可以安心准备睡觉了,如果真的还是睡不着,那躺在那里闭目养神也好的。明天可是非常关键的一天,不想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去面对。脑子一热,就容易做出蠢事。

他关掉书桌台灯,只留下床头柜的台灯,又把手机插上充电,然后顺势躺下。

他长舒一口气,把被子和枕头调整到舒适的位置,然后盲摸着床头灯的开关,关掉了台灯。

这漫长的夜,小刘此刻有点期待明天快点到了,希望一觉醒来就能够面对领导们的谈话,顺利地了解这个事情。可他又有点想今晚永远的延续下去,不要迎接黎明的到来。

不想了吧,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明天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

在脑海里预演排练了无数次,相信自己,守住底线,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高楼外空旷的野地里,蛙鸣还在继续,衬着夜深愈发得响亮。不知道过了多久,小刘终于沉沉地睡去。

可是,他发现,他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相关文章

  • 第六章:难眠

    睡不着起身看看书,是小刘在提升睡眠认知后,应对偶尔失眠的一般方法。与其无法入睡,不如起来做点事情,那看书是不错的方...

  • 难眠

    夜不能寐 不知道还能不能重新出发,不知道还能挽回多少青春年华 错误的定位,错误的抉择,错误的一切 赌徒输掉了金银财...

  • 难眠

    久别重启道, 思君令人老。 锁福愿长保, 唯祷心梦了。

  • 难眠

    是谁染红了我深爱的蓝天 在那稻香的田边 清脆的蝉鸣不再出现 是谁拾走了我丢失的童年 在那放羊的扎鞭 呐喊的理想难以...

  • 难眠

    通过怀左的书,知道了简书。于是,第一时间下载app,注册登录。 其实,我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梦想读一读书,写一写文...

  • 难眠

    无力感真强烈,不想交流,不想解释,关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去舔舐疼痛的窗口。 对不起,我爱你。 原谅不是那么好说的词...

  • 难眠

    一更寒风夜归人 二更思绪待天明 三更烛火轻摇曳 四更温茶梦失神 寅时回首忆前尘 卯时住笔草木深 又是一夜雪飘落 白...

  • 难眠

    痴念如火愚则落, 忧愁似水难挣脱。 无情不过清宵夜, ...

  • 难眠

    夜深 ,人静 。 我独自一人醒着 , 听着窗外的落雨 , 竟入不了眠 。房间里的灯昏暗的开着,望出窗去,黑暗...

  • 难眠

    这座城市,灯火通明,比你早睡安眠的人有很多,熬夜不想觉的人也很多,而你想睡却睡不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难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by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