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个金矿,你知道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7591671/7fc705d494874ec5.jpg)
不得不说,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远远超出我的意料,它几乎改变了
我的生活,我想,它会持续改变我以后的生活,影响我的一生.可能有人会说,夸张,哪有有一本书会改变一生的,也许我以前也不信,但我现在信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几本书确实会改变你的一生。改变你的行为习惯,改变你的思维。这不就是潜在地改变你的人生?
在25岁以后突然就有种时光飞逝的感觉,可能也是因为网络的力量渲染,让25岁变成一个鸿沟,好像女生一迈过去就是初老了。不管啦,不管什么,今年,在25岁时候我突然感觉时光飞逝,所以一心想着趁着自己还没有奔三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再上一个台阶,因为工作以后有种可怕的安定感。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小升初,大学,研究生,找工作仿佛一路都在获得,工作以后,却让我有种天天在失去的感觉,除了一些工资,我好像失去了青春,活力,时间,和改变。对,改变,可怕的稳定让我无法忍受自己虽为一个体制内人都无法接受的一成不变,仿佛如一具死尸,默默的接受时间的宰割。于是我冒出要考托福的想法,总觉得浪迹天涯,求学海外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想法一直根植于心,身边的人还有书无不让我羡慕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有一天在一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很不错,顺着文章,我找到了,《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这本书,初读心潮澎湃,不能自己,连续推荐给同学,甚至还给最亲密的闺蜜和亲友买了,那种共鸣,简直不能用语言描述。作者过的那种生活,多多少少羡慕,这里面或许有些心智不成熟的情绪。但那又怎么样,求进步的心思围绕我,让我不断追求,不知怎么的,看到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狂热的想法安静下来,越来越理性的思考时间的利用,如果说二十几岁没有十年打开了我的心智,这本书,就是真正的开启,娓娓道来,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和时间利用率低,作为一个文科生第一次理性的看待这个事情。后来,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奇特的一生》,内容主要讲了一个外国生物学家在自己的一生,从26岁开始如何利用时间统计法安排自己的时间,将每个工作的时间都记录,就像每天记账一样。无一例外,几十年如一日,每周,每月,每年还有总结,他一生遵守直至自己去世。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让他完成了常人很难超越的工作量。直到后来他对时间的敏感程度已经不用看表,比如和一个朋友聊天,散步,都不用看表,他都知道消耗了多少时间。这种能力,让我惊叹,他对时间的感受,把握,不就是对生命的把握吗?虽然常人无法企及这种方法,但至少对我这样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虽然这本书,内容我打五分,但是作者的文笔给3分。
后来国庆期间去大西北旅游报团,八天时间,由于西北的景点距离较远,动辄就是几百公里,每天坐大巴都四五个小时,我便利用在大巴上的暗时间看完了刘未鹏的《暗时间》。有人会说,多累呀,旅行已经够累了,大巴上不睡觉还看书,是,按照我以前的做法恨不得在车上睡上好几个小时,生怕休息不好,如果不能入睡可能还会烦躁。但是在看过把时间当作朋友以后我不会了,白天五六个小时,其实我完全不需要那么长的休息时间,事实上,大巴上同行的伙伴大多除了休息也在用手机看视频,刷手机,百无聊赖。当然,我也不是说在大巴上一直看书,要想让一个习惯保持长久以至于它可能贯穿你的一生,保持愉悦轻松的状态才行。逼自己收获甚小,还可能让自己潜意识里抵触这个做法。时常在自己很累的情况下,觉得,我都这么累了,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苦?其实没必要,当内心认可一个习惯以后,在你状态好的情况下实施,产生正相关的感觉,你延续这个习惯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好了言归正传,说说这三本书,主要是两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和暗时间对我的影响。
你很忙,却什么也没干,不要着急
现在的人们时常焦虑不安,大城市的年轻人时间感更强,我们没时间阅读,没时间健身,没时间谈恋爱,甚至没有时间关心家人和朋友。尤其是男生,快到三十岁还没有女朋友,恨不得立马找一个在家相夫教子,因为他们会想,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把妹上,我还没房没车,money还没挣够,时间去浪费青春,更不会投资给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快餐恋爱变得越来越多。除了专业书,不看,和挣钱无关的事,浪费时间。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忙。到底为什么?经济的发展明明是在为我们节省时间啊,动车飞机代替马车,快餐代替长时间的烹饪,我们应该比古人更有时间,但我们却好像更忙,什么从前很慢类型的诗歌文章在朋友圈备受青睐。“人生有味是清欢”,我们没有这种清欢,生活里好像几乎没有时间 去品有没有味。那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举例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多少北漂上班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来回,几乎在路上耗费两个小时时间。地铁很快,我们去的地方很远个来回,经济的发达让我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过去我们不会去三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上班一天还跑个来回,但是飞速发展的交通工具让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工作半径不知要比过去扩大多少倍。那我们的时间又去哪儿了?让我们回想一下你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基本娱乐以外,还有工作,你的时间都浪费在哪了?是不是在去公司的路上百无聊赖地刷微博?看完了新闻再看看朋友圈,逛会儿淘宝,发现地铁才走了二十分钟,接下来的时间,你可能看会儿剧,打盘王者荣耀,不知不觉,终于一个小时过去了,到家了,接着你要想想晚上吃点什么,做饭点外卖?点外卖吃什么?西餐中餐?接着在睡觉之前,你的时间几乎都被这些琐事填满,十二点了你却还发现衣服还没洗,一大推事还是没做?一年下来你会发现你的一直碌碌无为。
列举这些小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无法高效地利用时间浪费了多少时间,让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多少。
抓住暗时间。就是所谓的时间边角料,不要小看这些边角料,多少人都是利用边角料去完成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较大,我们实在没法像家里一样,每天步行五分到单位。对,在家里你用一天的时间办完所有的事儿,在北京,你一天只能办一件事。看病需要排队,吃饭排队,连试衣服都要排队。排队,排多长时间?如果你一周有两个小时时间在排队,那么一个月是8个小时,一年是96小时,96小时可以让你读至少五本三百页的书。还有坐地铁,更是不容浪费的边角料,甚至不应该说是边角料,因为每天两个小时的时间太珍贵,一年是730小时。我们就算准备一项重要的考试都可以利用它了。
暗时间不仅仅是边角料时间,更是你完全看不见的时间。你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我们在一项事情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你就会在你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大脑也在持续思考。最生动的例子就是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候发现浮力。你会在你不经意间突然想明白一件事,这不是偶然,是你长期投入时间的效果。我们会在暗时间反刍和消化自己所看的书和掌握的知识。就像我们运动,运动以后,你虽然停止,但身体会继续消耗能量,因为惯性。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大师估计就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花费了太多时间,事业已经镶嵌在他的生命里了。
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分清主次,让主线贯穿你的生活。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小事,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我们无意识地浪费了太多时间再这其中,比如考虑吃什么,家里的地是不是该拖了,衣服是不是该洗啦。无数个小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占据生活的全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些事情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主动的想起这些小事,找事做占据了我们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我们把时间充斥在这些小事上有两个原因,第一,生活没有主线,我们没有一件每天下班必须做的事情,比如说,你最近在准备考托福,考研,靠注册会计师,那么你必然会每天腾出一定时间来完成你需要做的任务,但是如果没事情有这些考试呢?难道我们就要把时间都用来想这些生活琐事?人不会一直有考试,我们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有太多事情需要做,你想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很多书?没有时间?ok,试着把它当成考试来完成,告诉自己,今晚吃什么都行,迅速决定,我们不需要在今晚吃什么上花费十几分钟去决定,因为我们还有成千上万个日子去吃遍我们想吃的东西,不要想地是不是该拖了,好像有点脏,拖也行不脱也可以,那就别,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有人会说,这样还有生活吗?你想自己备考的时候那么紧张也没有耽误生活,好像只是逛街的时间少了,聚会的时间少了。可是我们成人的世界不是要把自己逼到备考的状态,我们只需要执行备考状态的低配版,就足以让你感觉自己的时间没有流逝的那么快了。当然,你想回家看看电视剧,做个饭,完全可以,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我建议的这种珍惜时间的做法是针对自己时常不满意自己的时间管理。
减低纠结时间成本,行动起来。
人生总是充满选择,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大到我该工作还是考研?我该跳槽创业还是保持现状?而每个选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否则我们就不会纠结。或者有些选择虽然是显而易见,我们有意识的忽视它的好处。从而纠结很久。就拿考研这件事来说,好多人觉得要不要考研,考研以后是不是身边的朋友已经沉舟侧畔千帆过了?那工作以后呢?我能适应吗?万一同学读了研究生真的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呢?于是,你开始纠结,开始问东问西,最后终于在反复思量后,选择放弃。这个时间,你什么都没有获得,你只是在潜意识里说服自己,你应该工作。纠结,最是浪费时间,也是阻碍你进步的一大绊脚石。首先,只要不是歪门邪道,哪一种路,你只要认真走下去,都不会特别差。何必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上,准备考研也就半年时间,你干嘛不开始?你也可以开始找工作,二者兼得的事情不是那样,或者你参加了工作,工作一年以后发现,你现在的工作真的不是你喜欢的,你又开始纠结要不要继续深造,于是又开始纠结,毕竟你有些同学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如鱼得水,考研的同学也已经研二了。纠结,选择,我们无非就是在考虑时间成本,这件事值不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去做。而结果往往是,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想明白我们不该做,而什么都没做。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不要浪费时间。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前段时间弟来电说工作以后不满意想要考研,我说那考吧,今年就开始准备。他说这都十一月了,还有两个月,肯定考不上。我说不管能不能考上,你先准备,考上最好,考不上今年也是经验,明年也会大大提高你考研的成功率。大型考试,越早开始越好,不要相信什么不要拉长线,不要搞题海战术,我小时候也特信这些。后来发现,最有效的就是题海战术,不断重复的力量是强大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身边也有同学工作以后考研,往往二进宫。工作加大了考研难度,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前准备。然后他说,我是不是再工作一年再考,我和师兄聊天他就是工作以后考研的,发现这样会比一般的同学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研究生更有意义,我不得不说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如果我们提倡这样的做法,那茫茫多应届生考研的,他们的研究生就白读了吗?不要轻易不加判断就相信别人的判断,因为好多时候这样的判断是在个人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有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一个东西,在得到它以后会比没有获得时候评价更高。说到请教别人,我不得不说一嘴。我们应该虚心求教,但是只是参考。我记得在《二十几年没有十年》这本书里说到一个事儿,有个女孩工作以后想考国外的MBA,于是咨询身边很多人,该不该考,有人说考啥呀,就算考了出了也那样,专业就不是学这个的,不会对工作有多大帮助。有人说,那都是富家子弟混学历的地方,人家有钱有公司,只是需要一张文凭或者需要同样和人家身家的富人朋友。甚至有考上MBA的同学也说确实没有什么用。于是,最后她放弃了。事实上,在多年后出国她发现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美女,依然在读,她说MBA的这几年让她收获巨大,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学期间做了很多事儿,现在都已经和几个朋友开了公司,融资到c轮。她才明白,原来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你怎么读MBA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想怎么度过你的生活是你在自己做主的,清华北大出来的都出色吗?你的高中同班还不是有人上清华,有人上技校?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的评价,但这并不是你的生活方式。在我小的时候,很多村里的大叔说考上大学也没什么用,现在又不管分配,也找不到工作。你信吗?所以,适当地参考意见,最好参考比你自己有优秀很多,或者你的偶像意见。站的台阶不一样,看的世界也不一样。
说着说着就说道心智成熟方面了,除了时间管理,我想这几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看问题的方式,打开了我的心智。一篇文章说不完,接下来我会继续书写,他给我带来心智的力量。也会说说我为什么突然开始写东西了。总之,极力推荐和我一样,推开时间的大门,去看看门里面你所有的金灿灿的宝藏,时间。早一天发现它,早一天享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