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会有小伙伴问我,“究竟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呢?”
这就如同一个几乎人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究竟,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有人解读过。有一次,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国内某大学演讲时,就有学生问她。毕淑敏随即回答,“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吧!”
我想,大抵毕淑敏是想说,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你不能问别人,你只能问自己。换句话说,你认为你的人生有什么意义,那它就有什么意义。说的再准确一点,那个意义又并不是你所“认为”的,因为,认为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而想,既不可触摸,亦不可察觉,甚至可能连感受都感受不到。所以,由行动组成的生活,才具意义。
如果把我近些年的生活,也即我30岁之后的生活,与我30岁之前的生活相比较的话,那我完全可以非常自信的说,“前者比后者更有意义。”一个简单的佐证是,虽然30岁之前的我也有很多有意义的行动,比如也会通过看书以及听课来提升认知,但细想来,那仅仅只属于输入罢了。这就有点像是,从驾校里拿到驾照后,却从不上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后,却从不用英语(或说、读、写英语);学了十几年的汉字,却从不用汉字(写作);读了那么多书,也从来都不将其中的内容应用于生活。
显然,既有输入,又有输出,才能成为一个闭环的活动,才能称为更有意义的活动。又,若是用“半途而废”来形容只学不用,只输入不输出,我想一点儿也不过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6933296ece8e38f8.jpg)
大抵,这才是我的过去与现在,最为本质的区别吧!而这一核心问题,是在此之前的我,从未意识过的,其原因也来自于输出不足,甚至压根就没有输出。
说白了,没有输出,就不会暴露问题,就像是对于仅仅拿了驾照的你来说,如果不上路,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种种问题。比如,侧方位停车时,可能死活也停不进去,左转时,可能忘记了打左转向灯,右转时,又可能忘记了打右转向灯……
似乎,我也终于意识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烦恼——为什么我之前读过的那么多书,除了可以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读的书多,读书的速度快之外,别无他用了?说白了,还是读过了仅仅只是读过了,仅仅也只是自我感觉领悟了其中的奥秘,而至于我是否真的已然将其内化,我根本就不知道。在此之前,如此种种,我也从未意识到过。
再一次,那句让人听完就大受刺激的话语,强调多少遍都不过分——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并不知道”。当然,最为可怕的还得是,虽然自己无知透顶,却天真的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又如思考,如果仅仅只是思考,那么你并不知道自己思考的质量如何,而若是你能再进一步,即能在行动中思考,进而用行动来反哺思考,才能提高思考的质量。
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便实践书中的内容,我敢打赌,在实践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而若是在这个时候,你能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回到书中,你肯定会发现,在你第一遍阅读时被忽略的很多细节。这再一次证明了,行动中的阅读,才更具意义,才算做真正的阅读。
近一段时间,我适当压缩了输入的数量,以及输入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拿来输出,比如本就通过日更写作的方式来输出的我,又给自己加了一个每天必须完成的输出任务——每天大声朗读至少三个小时的英文。而这些文章也全都是我想说的话,也许,真的用不了一年,我就可以用英语说出任何一句我想说的话了。
探讨至此,不禁让我意识到另外一个我在此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曾经我们在学校里刻苦学习的东西,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是会有一种死活用不上的感觉?
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的唯一用处,就是拿来考试。诚然,考试的确也是一种应用,一种输出,可除此之外呢?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多端的使用场景,统统都没有被老师们考虑在内。
也许,一个由我经过一系列论证得出的惊人结论,呼之欲出——想要学习好,无论如何都要在多学的同时,拿出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应用。
我想,这并不是一个隐藏很深的秘密啊,可为什么学校里的老师,从来都没有告诉过我们呢?又,若是他们曾经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我们强调,论证,甚至示范输出的重要性的话,也许,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小伙伴讨厌学习,亦认为学习无用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