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哲思】

【阅读·哲思】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2-09 21:26 被阅读0次

    日期:2022.12.10 壬寅年 冬月十七  星期六

    备注:Day394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菜根谭》之《人为什么总是“知行不一”》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度阴山

    名言佳句:当怒火欲水正沸腾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错。知得是谁,犯著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子矣。

    译文:当愤怒的火焰、欲望的洪水正翻腾时,虽然知道这样是错的,却又这样去做了。心知肚明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若能在此处猛地转变念头,把怒火和欲水消灭,那心中的邪魔就会成为真正的君子了。

    内容:人人都在“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却还是要这样去做。按王阳明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人为何会“知行不一”呢?有三点原因。

    第一, 在知和行之间掺杂了私欲。比如,明知偷窃不对,可因自己需要换辆车,于是就偷了。这就是有私欲掺杂。

    第二, 理障。多数时候我们受太多的知识、思想干扰,知的是错的,行的也就是错的。

    第三, 知的不真切。比如愤怒,明知愤怒不好,但还是愤怒了,说明你对“愤怒不好”这四个字只是蜻蜓点水地知,并非真知。

    什么是真知?就是你很清楚愤怒会给你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比如,你的两只手因愤怒而被别人砍掉了,那么下次你就长记性了,每次要愤怒时都会想到没有了的两只手,那你肯定不会再愤怒了。

    我们之所以在“知行合一”上总是不长记性,就是因为记忆不够真切、深刻。每个人对物质欲望的渴求永远都是在“知道这样是错的,可还是这样去做了”这个常识上。倘若我们追求一次物欲,老天就砍掉我们一根手指,那请相信,再也没有人会沉浸在物质欲望而呻吟了。




    启示:一个人在不知道可以用不愤怒来表达情绪时往往会用愤怒来替代。

    即使在愤怒前一直提醒自己愤怒是有害无益的,但遇到刺激本能地会让自己的表达呈现出愤怒的状态。

    如果愤怒前曾经有过刻意训练并且有其他有效方法替代,那么愤怒的表达终会由表达愤怒所取代。

    知和行之间其实差的就是执行力和认知。认知可以由自我提升完成,执行力则需要长期的磨砺和思考才能铸就。

    认知不是看过某某书单就一蹴而就,而是从同一类型的书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从不同类型的书中提取能拓展视野的,从不擅长不喜欢的书中发现可以延展自我的,我认为从不同的作者的思想中撷英不啻于听授名师。

    说起理障,这是最坑人的。在姥姥那个年代的人少有人读过书,但他们恰恰最能把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反而是学了一知半解的却在装腔作势。

    在认知和执行力均达到一定程度时,知和行不难统一。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甚至是耳熟能详的文字会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比如,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其实完整版大约应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甚至有网友戏谑我们学到的都是被阉割过的文化。

    这样的理障很大程度上在人们的思维中固化以至于形成思维定势,长久以往形成惯性成为条件反射,融入到日常生活和自己成为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ht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