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的目的》第三章内容梳理(一)

《教育的目的》第三章内容梳理(一)

作者: 李末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20:53 被阅读0次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现代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标却是教授各种科目。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模糊而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

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因此,在一个完美的具有理想结构的教育体系中,其目的应该是使训练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自由则因为训练而得到丰富的机会。自由和训练,应该在孩子的生活中得到调节,使之适应其个性发展自然变化。这种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并非只有一个“自由---训练---自由”所构成的三重循环周期,在全部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中,由多个这样的循环周期以及周期中的周期所组成。如果把一个循环比作一个单独的细胞、或是一块砖,那么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细胞组成的有机体。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痛苦是引发有机体开始行动的一种次要因素。这通常是在缺乏快乐的时候才会出现。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方式。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去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处于次要地位的严格训练以保证某些长远利益为目的;要保持必要的兴趣,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不能过低的目标。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一切取决于谁拥有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给个性增添价值的是这样的一种知识,它经过处理,可以改进直接经验的各个方面。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此外,如果操之过急地传授单纯的知识,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心智拒绝接受这种方式塞进来的知识。训练,当它进行的时候,应该满足一种对智慧的自然的渴望,因为这种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目的》第三章内容梳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i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