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作者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隐喻式的动力。如用男名给女孩命名,或许是为了让女孩更加积极奋进,但如果某男名被过多女孩使用了,它就不具有“男名”的特征了,就会退流行。再如年龄,一个时代流行的名字,随着人们渐渐长大,新生儿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听起来太“老”,就会刻意避免这种名字,引起退流行。不过等这批人年龄太大,逐渐消失于社会失业中时,这些名字又有机会重进流行的趋势。
在命名之外,一些新概念中也存在内动力的循环机制。我们其实常常说的“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都是指这种现象,一个环节对下一个环节造成的影响趋势被传递下去的现象。只不过这里的“循环”是中性的。如在社会生活中“最高级术语”往往被青睐,但等最高级术语烂大街之后,人们便只能求助“表示极度经验的词”,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最高级。以此类推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语义膨胀。最后会让很多原本表示极端的词逐渐成为日常词汇。如在中文互联网圈子中,前几年流行“史上最XX”之类的表述,但随着这种最高级逐渐俗套之后,人们便放弃了这种表述。
此外,委婉词也面临这种循环。委婉词往往涉及性、排泄等人们不愿直接提起的领域。当一个委婉词被使用次数过多时,它就显得不够“委婉”,于是人们便寻找更委婉的词。如上厕所、去洗手间、去卫生间,到现在有时说“整理一下”、“补妆”等,越来越委婉。
一些词语的传播,已经超越了这种循环的动力,有时将其视作一种流行病的传播,或许才是更好的研究模型。不过这种词语和心理上的流行病学可能还不存在。或许是因为这种需要消耗大量精力人力的研究方法,如果只是研究语言,对人类来说收益太少的缘故吧。
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动》中,经济学家谢林就提及了这种微观动机影响的宏观改变,也描述了这种“循环反馈”。
最后作者总结了名词看似简单但又不可思议的现象。它的指称模糊的,但是又具体。它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中,又存在于人脑中。
评论:本节是本章最后一节。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很重要的视角,关注微观而非宏观,关注循环反馈而非决定性。这种视角在经济学领域早就受到重视了,因为人们已经多次从中受到教训了。一个经济政策常常完全偏离制定者的预期,就是这种循环反馈与宏观决定分离的最佳证据。
但本章的中心思想似乎比较散乱。虽然这些现象都与名词相关,却无法统一解释。
结合宏观与微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语言社群中的语言,与我们个人的语言或许是完全不同意义的。如我前面提到的,我们使用的意义,或许只能变形地进入语言社群之中,进入别人耳中。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图书漂流”活动,在一个图书角处,每个人都可以拿自己的一本书换取图书角的任意一本书,经过多次换取之后,剩下的必然是最薄,最冷门,最枯燥的书。而语言就像是在共同体中不断交换的图书,只不过在共同体中剩下的是最广为人知、最通俗、最有共识的那几本,而每个人保留下的副本却是千奇百怪。
每个人都在指称,指称的时候都是设想的世界,而指称之后就变成了真实世界。每个人采取的微观动机,都在宏观世界累积,成为“循环反馈”的一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而个人与社会的异质性,或许是作者这种惊奇感觉的根源。用最通俗的一个例子收尾,猪八戒真的吃到了人参果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吃了,但他真的觉得自己如同没吃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