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就结束项目。算起来,来美帝也快两年了。一直在感叹的就是:Time flies.
我是美国互惠生。互惠生的身份特殊,经历也特殊。同时也带给我特别的人生旅程。我相信,这一段经历即将衔接着下一个奇妙。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这两年来对自己改变的感受。如果你将到其他国家,或许可以有一个心理准备,当然在国内要更加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机会给有准备的人嘛!
改变一直在继续着。改变是内在的质变,环境或许会影响你,但是真正的突破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想成长就必须先战胜自己。过程很痛苦,但是结果会让你很欣慰。
1. 从害怕打电话,接电话到凡事能电话解决最快捷。在美国,如果你用的是正常的手机套餐,那么短信和电话都是无限量。在这边,电话是解决问题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不需要面对面,少去了路上的交通花费(时间和交通费用); 不需要担心没人理你,电话打了一定有人接!
一开始到美国,我才知道原来我的英文那么差,压根不足以应付当地人的听和说。非英语专业的我,靠着中学时代英文底子和大四的英文网络课程,拿到签证,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但到了真正的环境,我却一脸懵。还记得最开始的半年,只要有人给我打电话,或者我必须电话联系,就无比紧张和害怕。每次都需要先打草稿,然后看着草稿练几遍,才敢拨出电话。与人通电话就是无数次的sorry,让对方重复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电话这端的我已经能够无线感应出对方对我的不耐烦了。感谢无数次的sorry和自己一直的各种努力,以及朋友的帮助,到现在能应付自如。犯错了,道歉说 sorry,脸不红心不跳,告诉自己:哈哈,我又学到了!犯错不怕,学到了,下次用!从各种担心害怕犯错,到能够坐着跟老奶奶聊川普演讲的语法错误,一路心酸只有经历了才懂。
能够与人有效沟通太重要了。当初在国内的我,一直是不喜欢说话,不敢乱说话,也不想说话,恶性循环,一直说不好话。这也源于“有耳朵,没嘴巴”的家庭教育。我也在告诉我自己,我善于倾听,并不善于说话。这两年的经历,对于“有效沟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你们有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多分享、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说话,会说话并能说好话是一种自信!
2. 从害怕写邮件到能按照这边人思维写邮件并回复,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这边,写邮件是一个非常日常的的行为。和国内不一样,什么都是微信、QQ联系。最开始的我,每次收到邮件都要反复捣鼓一番,然后写邮件又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可见效率多低。就连基本的facebook聊天,都要花比当地人多几倍的时间,要查单词,要查短语,要查语法才能给出一个回复。日复一日的练习,也算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对于刚到这里的人,有问题最好先邮件询问,比如学校,机构, 它们都有专属的邮箱,而且他们查收邮件的频率是每一天 。首先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理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其次可以锻炼自己的码字能力和英文思维,最后,可以给自己留一份证据,以防日后出现什么问题。
3. 从听不懂,说不出到交流无问题,然后慢慢深入到不同的主题。
你刚到一个新的国家,又非英语专业,从来没出过国,又来自没有外国人的小农村,那么听不懂是正常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一个字:学!开口跟本地人交流。去练习听力。还记得前半年的时间,从每天听FM到每天听postcard。从完全听不懂,就是耳塞每天都在耳边到慢慢听懂说者的意思。这算是一大进步吧。不过也因为有上相对应的英语课程,让我快速懂得如何去开口,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和别人交流。现在可以辨别一些口音。其实,你只要脸皮厚,敢于开口,善于学习,那么你的英文肯定会提升。我想,这条法则适用于你去任何其他语言的国家。学得最快的,永远是脸皮最后的人!语言的学习,并非一两年可以达成。
4. 从觉得说“谢谢”、“对不起”和“请”很奇怪到习惯并且适时地用它们。我们的文化里走的是“大恩不言谢”,和这里完全不一样“每一件小事,都要值得感谢”。
“对不起”、“谢谢”和“请”,在国内并不常见。比如,
A).你会每次跟你爸妈说“谢谢”,因为他们给你做了饭,开车接你,还是帮你做了什么事情?
OR 你会每次都和你的男朋友/女朋友/闺蜜/好哥们说谢谢,只因为他们给你做饭/带饭,或是其他小事情?可能有时候你会说,但是每一次都说,就难了。
B).你会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开口说“对不起”?
关于这个,想起第一个寄宿家庭,妈妈因为误会自己女儿(3岁)干坏事了,而说她了。小女孩委屈地哭。后面妈妈发现自己错了,主动开口说“对不起”。对我,真的很震惊。
C). 关于“请”,英文里是“please”。我们最早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到这个词了。但是我从来没觉得它很重要,以前还觉得这个字有点多余。但是这边“please”用得很普遍,而且是礼貌用语必须的日常用语。你说话不用“please”,人家会觉得你没家教,或者粗鲁。一般家教好的家庭,“please”是从小教起。比如说: "Can you please help me open it?" "Can I have some water, please?"
然后这些事情在这边是非常日常的小事。少了“谢谢”、“对不起”和“请”,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立马打折。一开始,觉得一直说“谢谢”和“请”不但超级别扭、无法理解,而且也老是忘记。同时,自己也没法开口说出来,总之无比奇怪。现在慢慢适应。这种文化差异,在国内的时候压根不知道,也想象不到。
对于说“对不起”,这点不是太难。但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认错,这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是身为“父母”,你可能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子女好;如果你是女儿,你可能会觉得你父母就应该这么做;如果你是员工,你可能会说“我以为”。总之,人都是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至于认错与否,除了文化原因,还有个人认知吧。
5. 从有问题就只是憋在心里,到能把问题搞清楚,并且提出来,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互惠生的sponsor是美国家庭。那么中美的文化差异肯定是很大。对啊,是很大。但是究竟差异很大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对的,没错。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是思维。亚洲人都习惯于把问题藏着,噎着,觉得说出来不好意思,会得罪人或者不想把关系弄僵。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在这边,如果你不说,人家当你没问题,一切都很好。当然这样的后果,也就是大家都不开心。因为互惠生与寄宿家庭住一起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要沟通。那会看了《前任3》,一直没法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沟通?毕竟住在一起。如果有一方说开了,或许结果就是不一样的。有问题, 摆出来一起聊。但是哪种更好呢?这是没有答案的。
我来自一个很传统的南方家庭。家庭教育也是非常的传统,比如说:要学会忍耐,要学会谦让,要学会等待,要随缘。这当中有好有坏,尺度把握也不一样。第一年的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该怎么改进,觉得就应该忍受。在不开心的环境,我们告诉自己的是:这是一种考验。以前的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我接受了第一年的考验。临近第一年结束之际,我终于意识到了,我应该说出自己的不开心,而不是一味地忍受,接受。那一刻,有些东西在慢慢改变。这个改变,却是让我在第二年的互惠更轻松,也更开心。
6. 从不知道“家”是什么到慢慢懂得什么是“家”,再到应该如何才会让“家”有爱。
我出生于特别一般的家庭,爸妈是相亲而结婚的。至于他们爱不爱彼此,我也不懂。他们一直告诉我的是:这是生活!这是命!我相信吗?我一点也不相信!同时,也困惑着我。但是这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理解,我无可反驳。可能这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答案: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
前后两个寄宿家庭都天天秀恩爱的那种。第一个寄宿家庭,每天上班前要全家拥抱,然后啵一个。活生生被虐狗。不过也因为一年的时间沉淀,看着他们如何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在国内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第二个寄宿家庭平时上班很忙,没时间秀恩爱,但是如果我周末和他们一起,就是狗粮吃得饱饱的。还有他们的父母也是各种秀恩爱。能想象这对将近70的老夫妻,天天“亲爱的”地相处了至少50年了吗?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了。
我并不是出生于恩爱的家庭,从小生长的环境里也没见过这样的老夫妻。所以非常感恩自己有机会见识到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人类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你周围的人都采取容忍不沟通,那么你也在日渐学习中,这归因于“文化”吧。“爱”,是人生一大主题,我们都渴望被爱,然而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对“爱”的理解和解释也不一样。在这里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相爱的人,都能够处理好“爱”的关系。
网友评论
有很多事情真的是需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深刻感受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