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听名师、大家的课那是一种奢望;曾经,大山深处的人对外面的了解只能通过外来人的口耳相传。
然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曾经的奢望都不再是梦想,只需一线网络,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能与名师大家实时互动,透过屏幕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
曾经的村小,一间破旧的教室,一块龟裂的黑板,一位年迈的老教师,一本泛黄脱页的教参,一群天真的孩子,这些就是学校的全部。
然而现在,学校的围墙已经慢慢被科技推倒,我们的教室已在逐步扩大,并且会越来越大!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跟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伙伴一同共享最优质的资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名师大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赋异禀的天使。曾经,多少乡村孩子的潜能与才华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被埋没,因为没有伯乐的引导。
今晚,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模样。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了:如果每个老师关上了学习的门,老师就会成为个孤儿;如果每个校长关闭了学习的门,学校就会成为个孤儿。而未来学校注定不再是封闭的固守,因为互联网的链接,所有的孤岛都将不再孤单。由点及面的校园网正在迅速拓张蔓延。
我们看到了一幅炫美蓝图,只是,中国社会的转型需靠两个变量推动:其一是快变量,包括政策的颁布、司法的进步等等;其二是慢变量,包括公民素质的提升、思潮的进步等等。其中影响慢变量的一大因素就是基础教育,而乡村基础教育又在其中占了很大分量。这意味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半壁江山’将决定着未来中国的面貌!而现在的乡村教育虽然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配备甚至快与城镇媲美了。但是,软件配备却远不及硬件来得先进。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技术不等于变革,或许,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帮我们回答了“技术不能帮教育做什么”。变革,一定是由内而外的,由量变引发的质变,而绝不是仅靠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充个场面的伪变革。仅仅有技术,无论它多么先进,都无法等同于变革。
现在不乏教育情怀之人,也不缺技术人才,但是现实的无力感总会将满腔的热血一点点地稀释、冷却。我们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撑,我们迫切需要快变量推我们一把,让我们将乡村教育发展的齿轮转得更快一点。
我相信:教师的视野终将决定学生的高度!活在陈旧固守里的教师永远也教不出未来的学生。未来已来,我们一定努力搭乘未来的班车,带领孩子们一起领略未来的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