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史书中关于张良的内容时,悟到了三个点:
1.张良出身贵族,但他身上没有贵族那种高高在上的傲气,反而能够很谦和地对待出身比较低下的人,这是很厉害的,一般人很难做到。
就我们普通人来说,比如赚了一千万之后,鼻孔都要朝天了,很多创始人都有这个毛病。
要改,否则会有大麻烦。
2.张良开始的时候是想着自己单干的,于是他花重金请了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失败之后,又用各种手段自己去拉拢起来一只军队,自己当创始人,自己当统帅。可惜结果不是很好,基本是屡战屡败。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当创始人的料,于是他就想着去投靠其他创始人,当个二把手、三把手算了,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一拍即合。
所以,很难有人在一开始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一时走错路没关系,关键是你要能够在摸索和挫折当中不断地反省总结,不断地内观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个清晰正确的角色定位。
很多创始人为什么很难做大呢?
因为她的执念太重了,总想着别人能做成这样,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但别人能做的,你不一定能做;你能做好的,别人可能也比不过你。
赚点小钱,靠模仿就够了。要赚大钱,要把事业做强,创始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得领导团队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执念,即刻富贵。
3.张良寻找老大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寻找合伙人、寻找客户的过程。张良一身好本事,但自己没有从0-1的本事,于是就决定帮助合伙人完成1-100的任务。
他一开始是处处碰壁的,因为他把自己的很多思考讲出去之后,都不能被对方认可。直到遇到了刘邦,刘邦听了他的思考,觉得惊为天人,觉得说子房兄实在大才,你一定要过来帮我!
我觉得,张良此时应该明白了正确挑选客户和合伙人的重要性:他的才能属于屠龙术,只能教给高端的真正懂行的人,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很多创始人,在找合伙人或者找客户的时候,常常是一头雾水,或者是凭着自己的臆想去一顿乱搞。结果搞过来的人和自己完全不合拍,最后一拍两散,双方都很不开心。而且自己投入了那么多,到最后什么都没了。
这就是没有正确挑选客户和合伙人的的后果。
那么,我们在挑选客户和合伙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两个点:1.筛选原则;2.门槛原则。
尤其是做高端生意的创始人,一定要把这两个原则贯彻落实,否则你想要赚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苏治龙说:创始人从稚嫩走向成熟,基本也是要经历这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知道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再强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此谓知天命;第二个阶段,知道谁是能和自己合拍的人,然后能够很理性地远离那些不合拍的人,此谓人间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