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高于艺术,
那么有没有一种情况是生活低于艺术的呢?
有,比如伪装。
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情里对于伪装的描写,往往会给予某种强烈的感官暗示,比如高智商的人伪装,就如同与命运对抗。
伪装失败的人遗憾出场,伪装成功的人,往往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在这场艺术表演的结尾处,描绘着黯然神伤的离场。
而在现实里,大多数的伪装其实到不了与命运博弈的高度,因为大多数的伪装都表现出一种拙劣可笑的模样,
他以为你会害怕,
结果却让你发笑。
低级的伪装,就是装模作样。
装模作样,就是装要装成合适的模子,作就要作成希望的样子。
那么何来模子?必然是要符合个人利益的模子,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一种反差,
对外装模作样,对内非常诚实,诚实到只求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伪装,诚实到不假思索的接受让他人厌恶,让他们嘲笑甚至嫌弃的样子,
反正,装的好就行了。
有时候我们会在朋友圈里看到那些“知根知底”在炫耀他们的生活轨迹时,就会发现他们会有意识的强调这是他们的能力所得,水平所得,但因为知根知底的缘故,人们都知道他们所谓的能力是怎么来的,所谓的水平是谁给的。
但是,朋友圈里的一张图,一段话,一个小表情,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知道内幕的人很清楚,这种缺什么炫什么的心态“反哺”着他们装模作样的理由,这样的理由越多,他们越会让这种虚伪到令人惋惜的行为越发张扬,
没有人会阻止他们的做法,也没有人真正会接受他们装模作样的效果,
朋友圈里,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精神信标,看到他们所传达的信号,从中解读出的恐惧,疯狂,焦虑,自负,冷漠等一系列信息元素所组成的,便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疑问出现了,
他们的装模作样,究竟图个什么呢?
人这辈子,用老一辈的观点来讲,叫不蒸馒头争口气。
这话很粗,谐音也谈不上多有深度,但若是稍加思量,便可悉知一些有关人间烟火深处的真相。
不争馒头争口气,馒头是用来温饱,吃饱是人生存的第一要务,而所谓的气,则是气量,气节,气度,乃至于代表着生而为人的气场。
这口气要争,争的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哪怕饿着肚子,也得先把这口气争到了才行。
但现在,对于“气之争”的理解,则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认知上的错差。
气量没有,气节不存在,气度更是“九霄云外见不着影子”,这些很难装出来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唯一能装的,也就只剩下气场了。
可这气场怎么装呢?没有历练,没有经历,不知伤有多痛,路有多难,没上过顶峰俯览众山,一个“众山小”的结论,还是从网上查到的“人生体验”。
所以,这装模作样的难度其实是很高的,与此同时,受限于视野和见识,所以装也装不像,装的样子也有些“千疮百孔”,尽管如此,碍于争口气就是争面子这个理解,
哪怕是深知自己的把戏被戳穿,哪怕是察觉到他人异样的目光意味着什么,
装模作样这条路,早已走到了无法回头,
更不敢回头的地步了。
装模作样,和问心有愧之间的联系,直到此刻,方能真相大白。
问心有愧,心中的无能狂怒,心中自卑与自负的纠缠不清,走的错路多了,精神上就会下意识的否定“对的选择”,
某些人是如此,某些现象亦是如此:
用装模作样来掩饰内心的愧疚,用错误的态度和做法,去强调问心无愧的自圆其说,
如果装模作样,最终成了心结,
那么问心有愧,就是必然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