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老友记》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
“外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每天就坐在床边,看着已故外公的照片。
有一天,她忽然问我,这个人是谁,我能嫁给他吗?”
从一而终已然很难,但有人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
《老友记》里,罗斯在两个女孩中摇摆不定,乔伊和钱勒德给他出主意,让罗斯把两个女孩的优缺点都列出来,对比一下再做选择。
他对朱莉的评价是:温柔美丽,学历高,对自己好。
他对瑞秋的评价是:虚荣,骄纵,富家女,没有共同语言。
乔伊问:朱莉真没有什么缺点吗?
罗斯说:有,她不是瑞秋。
旁人再怎么美丽优秀,也抵不过我那不讲理的心动。
《天龙八部》中,许多人都说阿朱配不上萧峰。
她容貌不算出众,身份不高贵,武功也平平,似乎只是有幸在萧峰落难时得以相伴左右罢了。
可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女子,为萧峰的人生埋下了无数伏笔,在她死后,一点一点在老爷子笔下显露出来,像余震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得萧峰终生不得安宁。
是阿朱,让他坦然接受了自己契丹人的身份。
是阿朱,在他众叛亲离时说:“便是到天涯海角,我也和你同行。”
是阿朱,让他成了那个被扫地僧叹宅心仁厚的萧居士。
于是阿朱身死后,才有了那句: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岂是一千个、一万个汉人美女所能代替得了的?
若萧峰没死,能够得以寿终正寝,那这段爱情的结局,大概也能余下一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其实过了23岁后,女孩对爱情的期待,都与『轰轰烈烈』无关了。
而是像萧峰赴小镜湖时,立在桥边,看河水缓缓淌过,心里想到的第一句是:“若是阿朱陪着我站在这里,那可有多好。”
女孩子们要的,是因喜欢而生的惦念。
少年时,我们谈论异性,用词是喜不喜欢。
长大后,我们讨论伴侣,用词是合不合适。
我有时候会觉得很讽刺,外形、家境、学历,把这些标签加权平均求一个门当户对,和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有什么区别?
是从何时起,我们不再提起『心动』这个词,不再有『非你不可』的执着,而是认命地接受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伙伴?
我追求浪漫,却也越活越现实。
我清楚地知道,随着社交圈子的变窄,「爱情」这东西,对我来说,更加遥不可及。
可我依然讨厌长辈们不断重复着的『大家都这样,为什么你不可以?』
因为我的确不可以。
我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因为所谓的适婚年龄去妥协?
我宁愿等一个迟到十年的「心动」。
也不愿要一个权衡利弊之后的「还可以」。
要先相信,才会真的存在啊。
漫漫人生,总能遇到一个让你愿意小跑着去见的人。
那个人会让你明白,你那些条条框框的标准,就是用来打破的。
那个人会让你发现,即便你幻想中的鲜花、红酒、霓虹灯下的吻···都不存在,你依然会觉得妙不可言。
因为那个人,能在你心里种下一片春天。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