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阵儿六六特别喜欢当第一。骑自行车要冲在最前; 每顿饭都胡吃海塞,“我要超过糖糖,当班里的第一高”;“我今天对每个叔叔阿姨都问好了,我是不是第一有礼貌?”单杠没有别的小朋友玩的好,于是面对着我,两手分别拉着我两手,猛跳起来,蹬到我身上,再翻过去,每天练习几十次,我的两只胳膊像被撕拉下来一样疼,衣服也被她踢脏。……
她不知疲倦,我累得够呛。她争强好胜,完全不像我的孩子。
我劝道“别老想当第一,天天练习,还要坚持很久很久,多累啊”。“当第一名我很开心啊,我又不怕累”,她继续在健身器材上练习各,“女孩子何必那么拼呢?不当第一名也会很快乐的”,她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自她出生,我经常看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育儿书,比如“培养自信女孩的36条黄金法则”,“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些育儿书籍跟鸡汤文学一样多以成败论英雄,是同一性质的功利。我只要闺女快乐就行了,即使她是一个“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挺好,我觉得不争不抢,心静如水就很快乐。
但是有一种人,他们的快乐就是建立在优秀之上。
有一个父亲对她的女儿说“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要走在别人前头,哪怕是坐座位,也要力求坐在第一排”,这个父亲还说人类像小鸡一样有“印刻效应”,刚出生的小鸡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个看到的动物身后,并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人类也是承认第一,无视第二。比如每个人可以列出无数第一,如第一高峰,第一总统,第一登月的人,奥运的某个冠军,但对第二毫不在意。
女孩即使拼得很累时,也不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因为她沉浸在“第一”的快乐里。后来她成了世界政坛上的铁娘子,她就是撒切尔夫人。这又是一大碗鸡汤,鸡汤也没什么不好,像我泱泱中华饮食,无鸡不鲜,无鸭不香。
生活和人性复杂幽微,每个人的成长都神出鬼没,甚至惊心动魄,养育孩子的过程极琐屑,极个性化,没有哪句话是放之所有孩子而皆准的。对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尊重她的想法,帮她实现“第一梦”;如果她自己心性淡泊,又何必逼她出头?阻止她做第一的反思是我愧疚的心声,因为我这种诱导不可能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奇迹出现,去劝慰那些积极进取却遭遇挫折的人“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里做到随遇而安”倒是很合适。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晚来客,我们要用自己先到的几十年经验绘制人生地图——但是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我们没到过的地方,没有触碰的领域,而且世界也千变万化。拿着一副残缺不全的地图,自己尚且迷路,又如何能给孩子准确导航?
二
前几天,高招单招报名,面临重大选择,高中生乱了手脚。
有人成绩差却臆想运气爆表,指望高考时创造神话,不屑于提前被大专院校录取;还有人成绩蛮好,信心缺失,高手怕失手,想打退堂鼓。在岔路口,有些父母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明白,就被迫考虑孩子的人生选择了。
他们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免费师范生,但是子女根本不买账,甚至在招生办公室与母亲大吵,“你一个农民蛋子,懂什么啊?”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单单为了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选择教师这一个行业却会毁人不倦,耗费自己也误人子弟。
但是很多家长就是这样不作利弊分析,不听儿女辩解,不是旁敲侧击,潜移默化,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报了名不去考,或者趴在考场睡一觉连名字都不写的怪象。他们还没学会尊重子女。
我亲耳听到家长说,“女孩子考啥空姐,都是吃青春饭”;“上大学有什么用,回来不还是打工”。自己没有走过的路,也阻止子女探索,让孩子步自己后尘:回家务农或者当农民工。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看到亲戚朋友家孩子有了大学文凭,依旧打工拿着低工资,就一叶障目,对“读书无用论”深信不疑,却从不思考,任何事都因人而异。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里,兔爸、兔妈告诉想做警察的女儿兔朱迪,我们兔子祖祖辈辈都是种胡萝卜,你的376个兄弟姐妹也都是老老实实趴在地上啃胡萝卜,试图借此同化朱迪,毁灭她的梦想,但是当朱迪义无反顾追梦时,兔爸妈唯有支持,尊重她争取自己的自由权。大多数成年人也像平庸兔一样没有梦想也不努力,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赋,他们的人生没有可能,也试图毁灭子女人生的无限可能。
并且他们以为,周围的人都这样,凭什么你跟别人不一样。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叛逆的许巍高考前离家出走,18岁那年背着吉他浪迹天涯。他能狂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不是家人的尊重和支持,今天的他也不过是那个我们不认识的普通中年男人,跟我们一样柴米油盐。
我的文友说“我20岁就死了,在70岁那年把自己埋掉”,看得我毛骨悚然,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一直在成长?
三
这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大多是疏离的,孩子鄙视父母,父母不能接受孩子,侈谈信任,有时竟如防贼。很多人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在家时把门反锁,禁止父母出入自己房间。有些父母骂孩子的话不堪入耳“你这贱人”、“神经病”,“小泼妇”,“都是因为你指望不上才生二胎”……子女作为他们的镜子,也以同样的污言秽语回报他们。
我们都送孩子上学,却忘了家也是个学校,学校教一群人,你孩子会的别的孩子也会。家就一两个孩子,你教他特殊的本事,他立刻就比别人强。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凡是作文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都有爱读书、爱思考、行万里路的习惯,无论穷富,家里基本到处都是书,每年带孩子去旅游;有些父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让学生背诵《中学生满分作文》,除此之外的书一概杜绝。消极的父母听天由命,还美其名曰“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相信奋斗的力量,他们创造自然。
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说起一件事,父母强行把子女带到心理咨询室,面对怒气冲冲的孩子,咨询师的秘书热情邀请孩子“先生,请坐”,“您喝茶还是喝咖啡?”然后用金边瓷盘托着茶杯端给他们,孩子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跟着,他们叛逆的表情软化了,把孩子当大人看。咨询师深感:尊重孩子是教育的第一步。
朋友对名校毕业的女儿说“你回来在咱们当地电视台工作多好,也方便相互照顾”;女儿不听,还嘲笑父母安于一隅,目光短浅。自己跑到大城市打拼,拼了两年,累惨了,自己偷偷回到本地电视台。朋友说“听我的话,早都进了!”女儿说:“现在也不是听你的话,是听我自己的话。我的人生我选择,失败成功我负责!”那爸爸私下对我说:船到桥头,撞了!直了!自己直的!所以没有弯路,如果不走这段路,即使做同样的工作,“到底意难平”。
儿女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的理想模型塑造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汪曾琪有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他在文中写到“我十七岁那年初恋,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对儿子恋爱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很多父母视孩子早恋如洪水猛兽,这时候他们又好像一出生就四十岁,不知道自己十六七岁时也对异性有好感。如果一个人十七八岁时还对异性没感觉,这孩子是不是身心都有病?
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怎样为爱努力。
之前有个穷孩子,出生在世代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三级佃农,母亲大字不识,家中子女众多,常常借债度日。初三那年他就喜欢上了初二的一个出生医学世家的富裕千金,“千金”从四岁学芭蕾弹钢琴,所穿衣服几乎全进口,一件能花掉别人两个月薪水。他喜欢她很多年。
穷孩子发觉这个女孩不好追,对方看不上没有任何成就的自己,便回到图书馆拼命读书,他说“大学期间用功读书的原因就是想获得女朋友的青睐。”这个人就是陈水扁。
看上一匹白马,去追是极难追上,最好的方法是经营一片草原,把马吸引过来。
做父母是是很难的一件事,却没有门槛,更多的父母深知这一点,在孩子成长时也自我成长,我常听到身边的妈妈们说现在主要的阅读内容是育儿书籍和亲子文章。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