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4264/48bad371c685c516.jpg)
再来讲讲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帝。
崇祯帝17岁登基,以雷霆手段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表现出少年天子的英明果断。
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似乎有救了。
可崇祯帝在位期间,天灾人祸不断。
崇祯帝刚继位,西北就发生旱灾和蝗灾。
山西全境颗粒无收。饿极了的老百姓挖野草充饥,草都啃完了,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可朝廷呢。
不仅不赈灾。
还加紧征粮。
农民们走投无路,只有起来造反,求一线生机。
造反队伍中就包括日后赠送大明王朝的两股重要力量。
李自成和张献忠。
农民军的声势日益浩大。
崇祯六年,农民军蔓延到山西、安徽、江西等地。崇祯八年,张献忠攻陷凤阳,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坟都给烧了。
朝野震动。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10面张网的战略,调集精锐围剿农民军。
此举获得奇效,农民军要么溃散,要么接受招安。
明军胜利在望。
可惜天公不作美。
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整整7年天下大旱。
饥荒遍布全国,很多地方还爆发瘟疫,十室九空。
老百姓再次揭竿而起,农民军死灰复燃。
明军按下葫芦浮起瓢,依然是无能为力。
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气温降到近400年来的最低值。
就在这一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崇祯帝自杀。
明朝灭亡。
清军随即大举入关,席卷中国,成为新的统治者。
按照传统标准。
元顺帝和崇祯帝算是比较勤政的皇帝。
几位最初,意向重振王朝雄风,无奈老天爷帮倒忙,两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以悲剧收场。
当然作者也强调极端气候虽然造成了很多困难,但王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锅,不能都甩给气候。
比如元朝灭亡的根子其实在忽必烈时期就埋下了。
忽必烈堪称一代英主。
可到了晚年,他任用权臣,沉迷酒色,把国事搞得一团糟。
忽必烈死后,继任者皇位不稳。
比如元英宗被刺死,元铭宗被毒死,政局异常混乱。
官僚机构也加速腐败。
整个官场乌烟瘴气。
到元顺帝即位。
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
明朝也类似。
从明朝中期开始,朝政日益腐败。
嘉庆帝万历沉迷于炼丹,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在萨尔浒之战中10多万明军全军覆没,失去了进攻后金政权的能力。
天启帝在位七年,对内任用魏忠贤,导致了剧烈的官场斗争。
对外丢掉了辽东大片土地,只靠山海关等几座要塞,勉强挡住后金。
所以,尽管崇祯帝励精图治,无奈大明朝积重难返。
加上崇祯帝本人又刚愎自用,当政十七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50个,只是政局不稳。
他最后落个自杀的下场,应该说是时代和个性共同制造的悲剧。
好,第一部分讲到这里可以看出共同的生态环境,让元明两朝面临同样的统治危机。
第二部分,我将讲述明朝在疆域和制度方面都继承了元朝的遗产。
先讲疆域和地方行政。
元朝幅员辽阔。
顶上是将于1372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之前的唐朝,也大于之后的清朝,堪称中国历史上领土最广的朝代。
这点明朝比不过。
从明朝中期开始,东北逐渐落入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之手。西北方向,由于蒙古部落侵扰,明朝只能守住嘉峪关一带。
再往西就鞭长莫及了。
明朝对元朝的继承并不体现在疆域的面积,而在于疆域的统一。
怎么理解呢?
唐朝覆灭后,中国陷入分裂。
宋朝算是统一的中原,但没能统一全国。
在北方,宋朝先后从辽国金国对峙,西北方有西夏,西南边则是大理。这些政权谁都灭不了谁。
没有外部力量,分裂可能会持续很久。
而蒙古人横扫东亚,相继灭掉金国,西夏、大理和南宋。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把这些地区重新整合到一起。
起初,蒙古人并未意识到此举的重要性,是忽必烈的汉人谋臣告诉他。
按照儒家学说统一天下是莫大功绩。蒙古人统治的合法性就在这里。
于是忽必烈把自己塑造成统一中国的伟大帝王。元朝是汉唐之后又一个统一王朝。
明朝疆域鼎盛时,囊括了宋、金、西夏及大理的国土。
从这个角度说,明朝接的是元朝的基本盘,而不是宋朝。
明朝从元朝继承的布置疆域,还有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统治者将原来金宋两国的领土分成9个行政单位实行行省制。
核心区域是中书省,包括北京及周边地区。
其他区域分为8个行省,有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浙江行省等。
建国之初,明朝沿袭了行省制,洪武九年才废除。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4264/48516754c771012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