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AI·未来》
读过李开复上一本书《人工智能》(2017出版),今年这本新著可以从第7章“一个癌症患者的思考”读起。自从弱人工智能巅峰之作阿法狗完胜人类挑战者,人工智能进入空前的狂热时代。我们不妨把第7章,看作对这波喧嚣的冷静回应。
在AI领域,李博士可算巨擘。然而在显赫成就的背后,李博士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这么过的:“做科研的日子里,我构建了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这个过程中,我力图量化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而生活就像一套具有明确优化目标的算法;最大化个人影响力的同时就会最小化对该目标无益的任何事情。”
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最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他发现:在自己心目中,自我价值的全部来源竟然是——工作成就、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自己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照此逻辑,人人做个工作狂,把全部时间投入工作,便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一套属于他的个人算法就此练成,李博士的事业蒸蒸日上:建成亚洲最好的计算机科研机构,创立风投基金成功,源源不断的畅销书、著名演讲,吸引业界内外无数粉丝。他近乎志得意满,“我这套‘个人’的算法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李博士用精致的计量,去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用刚好合适的时间陪妻子、女儿、妈妈,精准地免于被家人埋怨。他认为有了成功算法的运筹,已经扮演好自己人生的多重角色:作为父亲,自己没有完全缺席女儿的成长;作为丈夫,自己对妻子不是漠不关心;作为儿子,自己待妈妈不失孝顺。他平时注意家人各种周年纪念日、送贴心的礼物……他写道:只是“当我觉得所花的时间达到内心设定的标准后,就会立即回到工作中:回复邮件、推出产品、投资其他公司以及做演讲。”
为人工智能编制算法的人,那么自觉地屏蔽了人类的行为模式,成为AI模式的仿效者。运行成功算法的李开复博士,不就变成一具相当强悍精密的AI机器了吗?
我们知道在这一波狂躁中,人工智能威胁论,曾是喧嚣中的喧嚣,连霍金都相信悲剧最终会上演,人类会被征服、被AI清除。
人,作为自然界的物种,人的性能、寿命必然是有限的。人类研制人工智能之目的,是为了克服人类自身的有限性,使用人工智能去完成人类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么看,AI相对于人类,必然有它超然的一面:某一人工智能的性能,至少在某一单项(例如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连续工作抗疲劳能力、动作速度精准度、重复动作的稳定性、记忆能力、检索能力、运算能力),必须超越人类。
如果有某类、某个AI项目,研发目的不是为了替代人类去做人类所不能的工作,研发结果没有一个单项性能足以超越人类,这样的AI项目显然了无意义、或者说完全不成功。
而对于AI高于人类的性能,那怕是一项孤立、单一的性能,人类有趋之若鹜、竞相学习的潜能。正如《人工智能》写到,人类选手完败阿法狗之后,“AI流”棋风一时受到模仿追捧,阿法狗着法大肆“反哺”人类选手。
随着AI性能不断完善、迭代,今后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相继问世,它不仅有能力处理智慧,还能处理情欲,它相对人类,超然性的一面愈发彰显,AI拟人机器将具备完美的“形体”、“思想”、“能力”、“行为模式”。它会不会反过来,成为人类行为趋同的楷模?人类会不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甘愿接受它的号召?久而久之,它最终被人类当成偶像图腾,在逻辑上是不是绝无可能?
这么看李开复的“成功算法”事例,可以读出颇为深层的意蕴。2013年查出第四期淋巴癌,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契机,使他放下曾经使自己“大获成功”的算法,重新思考“工作、价值和‘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一番反省、痛悔,又经佛光山星云法师点化开悟,李博士认为自己的人性得以修复、回归。
这个活生生的事例能不能引证: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危险,不是暴力控制、奴役、清除、杀戮。真的威胁来自人类自身的本质潜能,即:将来面对日臻完美的人工智能,人极有可能趋附、效仿、膜拜、甘受控制,直到完全忘记、丢失自我,最终人性异化,堕落为人工智能的附庸、多余物。
李博士的《人工智能》兼顾基础知识、通俗易读,可胜任AI扫盲读物。相比之下,《AI·未来》提供的人工智能知识相对较少、较零碎,所用事例过于看重经济业绩,大量笔墨渲染国内的“技术摹仿型”创业的有效、成功,给予摹仿型创业者很高的道德评价,读者仿佛看到了AI版《厉害了我的国》。而笔者以为,第7章李开复抛弃成功算法,对读者的启示很大,《AI·未来》值得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