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骄子

作者: 老树2018 | 来源:发表于2020-11-26 15:27 被阅读0次

文/冯建林 周俊玲  改编 /张月芳

        巍巍太行山,蜿蜒千里长。在太行山中段东麓有一座赞皇山。其山,峰峦隽秀,雄浑豪迈,颇具威仪;山间草木葱郁,泉水甘冽,风景优美,数千年前就是民众繁衍生息的乐土。

      赞皇山是赞皇县的“祖山”,原名巑山,相传2900多年前的周穆王举兵伐戎时战胜于此,遂改名为赞皇山。隋朝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置赞皇县,即因山命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每当清空朗日之际,遥望赞皇山,其山间林壑似乎充盈着一脉磅礴清气,汩汩然,弥弥然。也正因如此,赞皇县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凛然正气之士辈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德才兼备者代不乏人。生于斯长于斯的韩林就是赞皇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韩林出生在赞皇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西石家庄村。 赞皇山哺育了韩林,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在赞皇县主政数年,随后到石家庄地区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韩林都带着赞皇山的气质:厚重淳朴、胸怀博大、正大光明、坚韧屹力。

        1940年,思想积极向上的韩林年仅14岁就参加了赞皇县地下党组织发动的“借粮运动”。1942年,他又参加了“挤分斗争”,开始了早期的革命生涯。

        1944年,韩林在西石家庄村担任村干部,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年仅21岁的韩林抱着为国家、为人民当公仆、做贡献的信念,毅然走出村庄,离开大山,走上了乡镇基层领导岗位。从那一天开始。他踏着坚实的赞皇山石路起步,一步一个脚印,终于从一个山村里的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赞皇县长、中共赞皇县委书记、石家庄地区水利局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地委组织部顾问(厅级干部),一直到1987年病逝。他投身革命工作44年,踏石留痕,走出了一条甘于奉献、无私无悔的闪光人生之路。

一、贫苦与自强

        1926年,农历11月27日,韩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他家境贫寒,幼年曾在赞皇山上放过牛,备尝了生活的艰辛。那时,西石家庄村显一共有40多头牛,组成了一个牛群,由他负责在山坡上放牧。尽管他个子矮、年纪小,在那些高大的牛群里很不起眼,但他放牛很有办法,把牛群管理的像一群懂事的孩子,只要他一声呼叫,即使远处落单的黄牛,也会立刻循声奔跑归队。他放牛非常用心,总是起早贪黑,把牛群赶到最肥美的草坡上放牧,让每头牛都吃得饱,个个养得膘肥体壮。乡亲们看在眼里,都交口称赞他牛放得好。也有村里人看他还是个孩子,整天在山坡上晒得黑瘦,非常心疼他,劝他不必过于认真。他听后总是憨憨地笑道:“牛是乡亲们耕田种地的帮手,吃不饱、长不壮,怎么有力气犁田、拉车?大家让我干这个活儿,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做出个样儿来,让乡亲们放心。”在他放牛的那段日子里,整日与牛为伍,栉风沐雨,从不言苦,乐此不疲。

        韩林家中清贫,和父母共同生活,一家五口人,只有三间房屋,一亩五分地。半头牛(与人合养了一头牛,主要用于耕地、拉车等农活儿),全家人靠租种村里大户人家的山地和打短工维持生计,日子过的虽然贫苦,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勤奋劳作,倒也其乐融融。

      1940年春夏之交,日寇肆虐,疯狂劫掠百姓,又逢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太行山一带民众都陷入了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西石家庄村男女老幼为了活命,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荒。那年韩林14岁,也随同村3个年龄相当的小伙伴一起向西翻过大山,逃荒讨饭去了。这天,临近中午,他们四人来到了虎寨口一带的一个村庄,找了一家大户人家进门乞讨。韩林腼腆,跟随在后,三个伙伴在前,先进入了那户人家。主人是个颇有慈善心肠的中年妇女,刚刚蒸熟了一锅玉米面掺糠的锅贴饼子。他看到三个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心中不忍,就拿了两个糠饼子,从中分开,每人给了半个,说道:“眼下灾荒严重,我家也没有多少余粮,看你们实在可怜,每人半个饼子充饥吧!”三个孩子都接了半个饼子,一边出门,一边迫不及待地大嚼起来——他们实在饿坏了。当他们看到仍在门口逡巡不前的韩林时,便说:“快点进去吧,这家有吃的,刚蒸熟了一锅锅贴饼子,大娘可好了,每人给半个,来者有份!”此时此刻,韩林也早已饥肠辘辘,非常渴望得到那半块饼子。但当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到那户人家门前时,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强意识,又使他犹豫了。他心中暗忖:“我一个堂堂男儿汉子,为什么要向人乞讨过活?就算上山去吃把野菜,嚼些草根,也不会饿死的!我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靠别人的施舍!”想到这里,他咬牙忍住了饥饿的折磨,挺了挺疲惫弯曲的腰身,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口。小伙伴们见他没有进门乞讨,竟转身离开了,都十分不解,便追上去劝他。 韩林说道:“我一个堂堂男子汉,怎么可以向人乞讨过活?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儿!我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说看话,毅然离开了逃荒的队伍,头也不回地回去了。后来,韩林硬是靠自己的自强信念,与家人相濡以沫,积极自救,度过了那两年的灾荒岁月。

      韩林的伯父膝下只有三个女儿,乡人们认为无子难以继承香火,于是便有人给他撮合过继别人家的一个男孩子来延续祖脉。但他经过考察了解都不中意,便一一回绝了。其实,他所看中的是自己的侄子韩林,因为从小看着韩林长大,知道他是一个勤奋刻苦、诚朴质实、志向远大的可造之材,加之又是本家,于是,两家协商后,在韩林20岁那年,父母将他过继给了伯父。改换门庭之后的韩林一家,经济状况才略有了改善:计有五间房屋,2亩2分地,一头牛。在那时,这些资产其实也就是个家境尚可的普通人家,伯父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韩林出身贫苦幼年坎坷,只读过几年民校,但他从小就有志向、肯学习,渴望靠自己的刻苦努力能有所成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有益的人。因此,他在放牛等劳作的间隙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其学识修养和管理才能在村里非常出众。

        这些自强不息的信念,早早就在他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牢固树立,其后,再经过坚持不懈的拼搏进取,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

      1947年4月,韩林担任赞皇县三区政府中心乡长,走上了乡镇基层领导岗位。公务之余,他更加迷上了学习文化知识,尤其热衷于读书和阅读报纸,他有句出名的口头禅:“一天不读书报,晚上睡不着觉。”

二、勤政与廉政

        勤政与廉政是韩林参加工作40多年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他恪守一生的准则。

        对于勤政与廉政,韩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经常讲:“当领导干部,廉政与勤政缺一不可: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勤不廉更坏事。”他还说:“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是天职,廉洁自律是底线,底线不守,天职无存。”

        与韩林共事的人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他特别勤政,而且工作精力旺盛,经常忘我工作,不知疲倦。比如,他十分重视汇报材料和大会发言文稿的修改和充实,通常是下午下班前,文秘人员写好了初稿交给他,而他则连夜修改和补充文稿,常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第二天,文秘人员来上班,他的修改稿也搞定了,照常工作一整天,毫无疲惫之态。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作为革命老区的赞皇县更是贫穷落后,电力事业根本无法起步。时任赞皇县县长的韩林敏锐地认识到电力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没有电力基础,赞皇县的工业、农业等一切现代化生产都会受到瓶颈制约。因此,他多次在大会小会上迫切的提出了赞皇县要首先解决电力的问题。他说:“赞皇要想发展,第一要务就是电力建设,没有电,工农业无法生产,经济就不能大翻身!发展赞皇电力基础设施需要大批的电料和设施,我们县底子薄,财政没有钱,但是我们不能等,不能靠,不能守着一个“穷”字过日子,我们县里拿不出钱,可以争取外援嘛!去找找那些在外地工作,关心家乡建设的领导们,我们大家都想想办法,拿出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精神来,为了赞皇13万人民群众的电力事业,我们不惜拉下脸面求人,寻找四面八方的援助。”那段时间,他为了给赞皇县办电,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亲自登门拜访赞皇县籍在外地工作的领导干部,多方请求支援,想方设法筹措电力资金和设备。他的一片赤诚敬业之心,感动了赞皇县在外地工作的一些干部,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赞皇县院头籍在外工作的高级革命干部米友,现在天津飞鸽自行车厂担任党委书记,他是闻名全国的大型国有企业领导,找找他吧,或许他能帮上忙。韩林获得这一消息,如获至宝,立即带领县领导王兰振、秦振京等多次到天津找到时任飞鸽自行车厂党委书记的米友,请求他无论如何也要设法援助赞皇,为家乡办电。米友被韩林的精神感动了,怀着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他欣然接受了请求。当时,整个国家物质基础都特别匮乏,米友一方面拿出自己的积蓄,一方面将当时天津飞鸽自行车厂改造项目替换下来的一些电力设备、电料等收集起来,又发动在天津的赞皇籍级干部帮忙,终于凑足了电料和设备,及时运到赞皇,为发展赞皇县电力事业奠定了基础。

      1963年8月2日到9日,赞皇县连续一周降了大暴雨,降雨量达到了1187.3毫米,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水灾。全县冲毁淤没土地66917亩,冲毁水库、塘坝83座,倒塌房屋63823间,全县伤98人,死亡25人。时任赞皇县县长的韩林和县委书记侯肇民不等不靠,在暴雨袭击的第二天,就以县委、县人委(县政府)的名义,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抗洪救灾的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抗洪抢险运动。县委抽调64名机关干部,由韩林带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各重灾区的公社、生产队指导群众抗洪救灾。期间,他又带领工作组到受灾最严重的野草湾和黄北坪一带组织群众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洪灾损失。大雨稍停,他便开始实地调查灾情,统计损失,历时两天走访受灾最严重的村庄19个,掌握了第一手翔实的受灾情况。8月12日,石家庄地委书记康修民来赞皇县了解灾情。上午去了黄北坪一带,实地看了几个村,下午听汇报。韩林拿出两天来的灾情调查报告进行汇报,足足汇报了一个多小时。康修民书记听了他的汇报,现场讲话说:“韩林同老对赞皇的灾情掌握全面具体,对工作认真负责,赞皇是重灾区,地委有关部门要依据韩林的灾情报告对赞皇给予救灾帮助。”正是由于他的勤政务实,动作迅速,使得赞皇灾情及时地得到了上级的救援和帮助。

        1963年的夏天。韩林时任赞皇县县长,他在上马村下乡住村,蹲点调研。上马峪村和西石家庄村离的很近,只隔了一座小山,但韩林在上马峪下乡蹲点半个月,从没回过一次家。那时,正好有上马峪村里的8名小学生在西石家庄村借读,晚上回家,得知赞皇县县长在上马峪村下乡住村调研,就告诉了韩林的儿子国子。国子晚上放学后就去上马峪村找他父亲,问他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来看一眼呢。韩林语重心长地对国子说:“我是来上马峪蹲点调研的,白天和群众一起上山下地劳动,晚上还要入户调查走访,写调研笔记,实在没有时间回家呀!”。年幼的国子听了父亲的话,非常理解父亲,懂得父亲并非不眷恋自己的家,也并非不挚爱自己的家人,只是他把革命工作排在了第一位。

      韩林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甘守清贫,从不收礼。在他担任石家庄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时,县里一位老部下来家找他办点事,知道他一向清廉,临走悄悄地把一瓶香油和二斤挂面放在了他家门口。等家人送走客人后才发现了这两件礼品,已追赶不及。韩林得知后,严肃的对家人说:“不能收人家任何东西!立刻退回去!”当时那两件礼品价值2.73元,带着礼品返往返赞皇县城和石家庄市不方便,妻子就让在县城工作的三女儿给了那人2.8元,算是退还了那两件礼品。

        1964年。韩林的儿子国子考上了赞皇中学,在县城读书,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回家要走七十多华里的路,当时村里到县城又不通公交车,国子下午放学回家走不到一半路天就黑了。于是,他就央求父亲给他买辆自行车。韩林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救济穷人,帮助困难的同事,钱也很紧张,就没同意买车。看到国子上学路途遥远,吃尽了苦头,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很不忍心,就瞒了县委书记韩林,从自己工资里拿出十几元钱,从县市管会没收的车子中买了一辆五六成新的自行车送给了国子。没多久,韩林知道了,硬是让国子把那辆自行车退给了人家。

三、济困与关爱

      1965年3月,韩林带队在赵县搞“四清”,同事赵凤山的妻子突然患病,被诊断为急性肠梗阻,需要到石家庄市医院治疗。为了确保病人途中的安全,韩林立即委派同在赵县搞“四清”的赞皇县医院副院长甄晓春陪同赵凤山夫妇一同去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就诊。市第一医院门诊检查很快就确诊了赵凤山妻子的病情,要求必须住院做手术,需交纳住院及手术费500元。当时赵凤山月工资仅有51.5元,一时凑不出那么多钱,遂返回赵县工作组找同事借钱。韩林听说后,把赵凤山叫到自己办公室,把一个旧信封塞给他说:“你爱人住院做手术是大事!应该帮助的,听说你钱不够,四处找同事借钱,我这里有100元钱,你先拿去救个急,人命关天呀!其余的钱,我发动同志们帮你筹措。有我在,有大家在,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赵凤山听着韩书记温暖的话语,紧攥着那满是关爱和温暖的100元钱,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1966年初夏的一天,时任县委书记的韩林和副县长秦振京以及县生产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兆林,三人骑自行车去黄北坪开碰头会。当走到临近土门村时,见路旁有一位老太太在啼哭。韩林当即上前询问怎么回事,那位老太太哭诉道:“我姓李,就是土门村的。我没儿没女,只身一个孤老婆子,生活困难,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看到别人有儿女孝敬,日子美满,而自己无依无靠,没人管,所以伤心难过。”韩林当即拿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送给了那位李老太太,说:“你老人家生活困难,是我们县里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20元钱给你,先解决眼前的困难。国家的政部门有救济孤寡老人的政策,很快就会给你落实了,你老别着急,路上风凉,先回家去吧!”第二天,他就主持召开了全县救助孤寡老人的专题会议,责成民政局立即调查登记全县的孤寡老人,给予落实国家的救济政策。几天后,他又让刘兆林专门去了一趟土门村,找到李老太太核实民政部门有没有落实相关的救济政策。

        1966年2月,刘兆林跟随韩林书记在高邑搞“四清”,他妻子得了病,需要在省二院做手术。当时刘兆林每月工资是30多元钱,却是祸不单行,他父亲也因眼病在邢台眼科医院住院做手术,加之祖母患严重肺结核在赞皇县医院住院。这使刘兆林一下子就呆了,无助地几乎哭起来。韩林得知后,立即拿出自己的40元钱送给他,还打电话给赞皇县民政部门,依照政策救济了他100元。韩林又担心刘兆林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了,就找他谈心,宽慰他说:“人这一辈子,什么情况都可能会碰到,千万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丧气,振作起精神来,勇敢面对,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天灾人祸不能抗拒,因为由不得自己。但应改变自己的心态,迎难而上,努力工作,坚强乐观地面对困难。”在韩书记的关心帮助下,刘兆林渡过了难关。

        刘兆林文笔不错,韩林书记就特意培养他。那时,高邑“四清”工作组要开一个万人大会,韩书记就把起草讲话稿的任务交给了他。那是刘兆林第一次写大会讲话稿,不免夹带些学生腔。韩书记把初稿看了一遍,就找刘兆林当面念稿给自己听。听完后,韩书记笑着说:“你写这篇讲话稿,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也参考了很多的资料,这一点值得称赞。但是,此稿不能疏通干部们的思想,只会使干部们的思想聚成一个疙瘩。”接着,他就耐心地逐一剖析这篇讲话稿的问题,分析优劣与得失。刘兆林认真听,用笔记录,深入领会韩书记的意见,便立刻重写此稿。韩书记悉心地陪他把文稿写完,又耐心地修改,两人整整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在大会上韩书记点名表扬了刘兆林:写材料有进步,值得肯定。后来韩书记还送给了他十几本关于如何写好机关工人的书,供其参考和学习。多年后,刘兆林还说,韩林书记的关爱,让他终生难忘,获益一生。

        那年,韩林的父亲去世,他回家料理丧事。等送葬结束后,县委通知他回城开会,并派一辆吉普车前来接他。恰途村民韩小三突然急性肠梗阻病发,疼待要命,已近昏迷。精况危急,韩林当机立断说:“救人如救火,我们立即抬他送往医院,按我的车已在路上,碰上就用车送他去医院。”立即组织了了四、五个村民用门板抬着韩小三往赞皇县医院走。村子距县医院有60多华里,路途遥远,但在韩林的鼓励下,大家不畏艰难,跋涉而行。一路上,韩林亲自抬门板,并宽慰韩小三,以缓解他的痛苦。几个人轮流抬着韩小三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直走了十多里路,终于在长沙村碰上了县里来的吉普车。韩林等人迅速把病人抬上车,让抬送的村民返回,车便疾驰而去。送到了县医院医门口,司机小赵说:“韩书记,县里的会议马上要开了,我们不用再等病人入院了,时间很急,赶紧往县委会议室赶吧!”他听后,语气坚定而又缓和的对司机说:“小张同志,你的组织纪律、时间观念强,值得肯定。但现在韩小三病情危急,属于特事特办。县委的会晚开几分钟不要紧,群众的性命最重要!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必须先把病人妥善安置后再走。”小张惭愧地说:“韩书记,你总是将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放在第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啊!”最后,韩林书记看着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疗,才悄悄地离去。

四、宽容与原则

    “ 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赞皇县“造反派”非法夺取了中共赞皇县委的权。县委书记韩林等一批领导干部被视作“叛徒”、“特务”、“走资派”、“牛鬼蛇神”和“黑帮”,进行了批斗、劳改,使全县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陷入一片混乱状态。韩林书记作为赞皇县一把手,首当其冲,深受其苦,经常县长武庆然一起挨打,被“造反派”开会批斗、游街示众,“造反派”们还挂出了“打倒韩林武庆然”的标语。由于当时韩林书记经常与武庆然县长站在一起被批斗、挨打,他头发较长,个子小,而武庆然个子较大,两人一高一矮,群众看了,都不胜唏嘘。

        韩林数十年勤于政务、忘我忘家,超负荷的劳累,使得本就身体瘦弱的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疾病。无论是在机关食堂还是下乡调研,每顿饭主要以一个馒头一碗小米粥充饥。家人惦记、怜惜他的身体健康,却无力对抗那个浩劫的年代,只能经常由长子国子给他送些饭菜。有时红卫兵造反派还不允许家人送饭,一次次把饭莱扔掉,以此折磨摧残他。县城及周边的村民知道后,主动给韩林送水送饭,多年后,回忆那段苦难的岁月他还略有满足地说:“平时我对群众好,关心他们的疾苦,所以在我困难时群众给送水送饭,就连一些“造反派”动手揪斗殴打我时,手下也留了情,人都有良心、良知,遇事就显现出来。”

        “文革”结束后,国家拨乱反正,明令处理“三种人”,严厉追究那帮红卫兵、“造反派”的责任,一经指证查实,一律开除公职或给予处分。当时,有关部门的人员征询韩林书记的意见,让他执政作恶多端,曾经殴打迫害他的红卫兵、“造反派”。此时他以博大的胸怀一笑置之,淡然的说道:“他们都是些年轻人,那时还不懂事,当时整个国家都在动乱之中,就算那帮孩子们有些错失,也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不要一棒子打死嘛!”最终,组织上尊重了他的意见,一概不予追究。他以豁达大度的高姿态,宽容了那些曾经为恶的红卫兵、“造反派们”。

      正因如此,韩林的宽容心与豁达大度在赞皇县被传为佳话,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关公放了曹丞相,老韩真有大度量!”

        韩林经常教育全县的党员干部以及自己的子女:“做人处事,要学会与人为善,大度豁达。"他的儿女们都秉承了父亲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的品质。他的三女儿华子曾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兄弟姐妹参加工作后,在处理同事关系上和协调工作上发生小摩擦,遇到困难问题时,偶尔也会在家里说一说。父亲知道后,就会严厉批评教育我们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在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坚持‘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和领导、同事,朋友之间相处的都比较好。特别是在孝敬双方父母方面尤为突出,以身作则,处处做出了榜样。”

      韩林是一个非常讲党性、讲原则的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上面,他总是坚持实事求是,且始终如一。

        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上下大搞浮夸风,各地大放卫星,最终导致了1959年、1960年、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但当时的赞皇县却灾难最小,平稳度过了灾荒时期。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韩林同志的实事求是,讲原则作风。当时他在赞皇县任县长,县委书记是侯肇民,两个人精诚团结,恪守原则,不搞浮夸风,不放卫星。

        那是,全国盛行浮夸风,县里领导开会,一些同老提出赞皇是革命老区,曾赢得“冀西十三县,赞皇是模范”的荣誉,现在要紧跟全国的形势,应该放卫星,走在前列。他坚决反对地说:“我们都是农家孩子出身,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说不清楚啊?我们最好的水浇地,亩产小麦也就100多斤,别的县上报亩产1000多斤,那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们这一届县委、县政府绝不能胡说八道,必须坚持原则,事实求是,这才是对党忠诚,对全县人民负责!”正是由于韩林等同志的坚持原则,才顶住了浮夸风。坚持实事求是,使全县人民得到了实惠,在3年灾害时期,留有余粮,平稳度过了饥荒。

        灾荒那几年,赞皇县周边的高邑、宁晋、柏乡等县饥荒严重,百姓纷纷到赞皇乞讨,鬻儿嫁女就为了填饱肚子,混一口饭吃。这些难民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惨不忍睹,当时,一筐子小萝卜条或者山药片就能换个孩子。高邑、宁晋、柏乡等县的妇女逃荒过来,很多都嫁到了赞皇县,为的是有口饭吃。不致饿死。

        经历过那几年灾荒岁月的人们回忆起韩林,都感恩戴德,泣不成声,流着眼泪诉说:“那时候,县里幸亏韩林同志坚持的原则,实事求是,对党忠诚,顶不了浮夸风,可算救了我们命啊!”

五、俭朴与成才

        韩林出身贫寒农家,从小吃苦养成了他勤俭质朴的本性。俭朴的品质,伴随了他的一生。并在子女晚辈中延续传承。

        韩林一生艰苦朴素,恬淡自得,从不追求奢华,嗜好抽烟,因此经常随身带着一个旱烟袋,自己从来舍不得买香烟抽,烟是妻子在老家种的旱烟叶,抽烟的烟管是自制的,烟袋的荷包袋子也是妻子手工做的。他一生从未穿过皮鞋,一年四季的鞋子和衣服都是妻子亲手做的。他从没买过好衣服穿,韩林去世时,他的子女瞒了母亲给父亲买了一身时兴的毛料衣服,让他穿着入时的走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穿时尚衣服,然而他自己却已经不知道了,也看不到了……

        参加革命工作后,韩林的工作业绩十分突出,职务不断升迁,1947年四月担任赞皇县三区政府中心乡长,1952年担任三区区委会书记,1955年10月任中共赞皇县委常委,1956年3月任县委副书记,1962年1月任赞皇县县长,1964年8月任中共赞皇县委书记……但他从不以权谋私,更无优亲厚友之举,因此,虽然他主政赞皇,位尊权重。而他的妻子儿女都一直在乡下的老家务农和读书。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农家生活。那时,韩林工资虽然略高,但由于经常扶贫济困,帮助他人,剩下来照顾自家的钱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子女多,家庭劳力少,妻子还得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仍紧巴巴的,家人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就是红薯和玉米。

      韩林公务繁多,很少回家,难得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一次,韩林傍晚回来,在家吃晚饭时,妻子照例蒸熟了一篦子红薯,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吃了起来。

        孩子们整年吃红薯,可能也有些吃腻了,都把红薯皮剥了,扔在餐桌上,等饭后母亲收拾起来喂猪。韩林看见,紧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高兴,然后默默的从桌上捡起了一些红薯皮,放进自己的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孩子们感到很惊讶,认为红薯皮不能吃,不约而同地看着父亲咀嚼嘴里的红薯皮。韩林察觉后,和蔼地一笑,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啊,你妈妈蒸红薯时都洗干净了,这个能吃的!”他咽下去嘴里的红薯皮又说:“嗯,蛮好吃的嘛!你们可不要从小就养成浪费粮食的坏毛病啊!我们一家能吃上红薯,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连红薯都吃不上呢!灾荒年月里,我们怕连红薯皮都没得吃啊!那时,能啃块树皮,嚼一把草根都觉得很香很香哩……”接着他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故事,引导大家明白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道理。孩子们听了他的故事和道理,都伸手抓起桌上的红薯皮吃起来。看到此番情景,不善言笑的韩林,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韩林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勤奋劳动,每次回家,他都亲自带领、动员孩子们都到农田里学习劳作,打理庄稼,或者割草喂猪喂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曾自豪的对人说:“人生下来就是要劳动的,懒散的人不值得人们尊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跟一头猪有什么区别?我们家里没有一个懒孩子!”

        他希望孩子们都成才,因此,除了都让他们自小从农田作业、打理家务做起外,还十分注重抓孩子们的学习教育,因他公务繁多,不常回家,但每次回家与孩子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询问学习情况如何?成绩是否进步了?若自己实在抽不出时间了,就托妻子代管、代查,从不缺漏。每个期末,他都要同孩子们逐一座谈——谈学习、谈认识、谈人生、谈追求。

六、团结与创新

      韩林非常注重团结。在他担任领导干部期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注重团结,并以团结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和上台阶。

        他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之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学识熏陶大家。凡是跟韩林共过事的人,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对待同志,他总是掏心掏肺,坦诚相对,在彼此之间总能结下兄弟、亲人般的情谊。对于团结,他有一整套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和理论。他经常说:“团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领导班子内部真正做到: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沟通,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团结就一定能够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高于一切;团结就是力量,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团结的程度;团结的前提是理解,团结的内核是信任,团结的基础是事业,团结的目标是前进,团结的动力是奋斗。”

      他也非常看重下属之间的团结,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任赞皇县委书记时,很赏识刘某的文采和才干,就常给予他关注和培养。因此,引起了同事扬某的嫉妒。于是,扬某就多次在韩林面前说刘某的坏话,背地里打小报告,给刘某泼脏水。韩林对杨某所反映的问题很重视,逐项了解后,察觉了扬某反映问题的失真,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后来,刘某从侧面了解,得知了杨某对自己的诬陷,气愤不过,心里颇有纠结,甚至打算去和杨某打一架,出出气。韩林察觉刘某的思想动态后,立即找来刘某耐心地开导他说:“做人要有容人之量,不能斤斤计较。大海接纳四面八方的河水,不管清澈的净水,还是污浊的浑水,都愉快地敞开怀抱包容,来者不拒,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有容乃大的道理。你作为县里的后备青年干部,组织上和领导上都很赏识你,因此,你更应当注意团结,没有团结,什么事业都谈不上。应学会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别人背后说你几句闲话,这事很正常的,说明自己的思想修养不够,境界有待提高。在古代,背后骂皇帝的人大有人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能责备求全,要时刻以大局为重,把团结放在第一位。做人处事有容人之量,路才能越走越宽,朋友才能越交越多。”此番推心至腹的教育与开导,使刘某心中的郁结终于解开了。于是,刘某便主动与杨某拉近关系,丝毫不提他打小报告的事,杨某深受感动,主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对刘某诚恳地道歉,一场怨结化开了。

        所有熟悉韩林的人都说,敬业工作,创新求索是他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他也的确是一个把工作视同生命的工作狂。在他的思想和认识上,敬业是基本出发点,创新是上进的原动力。       

      1972年,石家庄地区春旱无雨,夏旱少雨,秋旱不雨。1~9月份平均降水200毫米,较常年少300毫米。旱情超过1920年的大旱。地下水位下降2~3米。50%的机井出半管水,2/3的村庄饮水发生困难,旱死树木1735棵,水地变成旱地123万亩。时任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局长的韩林面对困难,不气馁、不服输,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并大胆创新。让群众在抗旱中认识到:“有井一片绿,无井一片黄,打井就增产。”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束鹿县创造了密封井改制成功人工动工井架;深泽县试制成功无体水泵;晋县、栾城推广了黏油密封水泵、真空泵、对口抽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抗旱效果。当年12月,横山岭水库由于工程管理、绿化、水产、库群关系等成绩优异,被列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

        这年,石家庄地区人民战胜了50年未有的严重干旱,夺得全年农业好收成,粮食总产达18亿公斤。韩林等水利局领导的积极跑办下,当年水利投资923.49万元,其中基本水利基本建设702.22万元,农田水利费183.05万元,防汛岁修费36.2万元。

        韩林注重创新工作,不拘定式,曾经在旱灾严重的那年,请求各行业支持农业打井取水。在各界齐心助力下,终于取得了旱灾之年喜获丰收的好收成。对此,197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导说:石家庄地方工业支援农业打井抗旱,在严重干旱的去年,全区600多万亩粮食作物获得空前丰收。

        在做好地区水利工作的同时,韩林一直关注着家乡赞皇县的水利工程建设,经过他的认真调研和专家论证,最终决定在赞皇县修建一座大型水库。1974年10月,赞皇县南平旺水库动工,是设计总库容是4360万立方米。这座水库至今还在造福着27万赞皇人们。

        韩林的扎实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部门的肯定与表彰,这年12月,做为地区水利局局长的他,作为全省先进代表,参加了省山区水利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主旨发言。   

七、担当与正气

    韩林是一个热衷于干工作的人,更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而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满满的正能量。1971年10月。他就任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局长,上任伊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利工作当中。首先是调研,下基层,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革新。

        当时,石家庄的区水利局的编制76人,但党员和青年后备干部不多,领导班子更是缺乏新鲜血液,干部人才队伍朝气蓬勃的活力得不到体现。他了解情况后,决定大力发展党员,积极培养青年后备干部。这时,有人悄悄找到他说:“地区水利局这些年很少发展党员,积压的人很多,大家都没有机会入党,反而保持了一个稳定和平衡。若是你大力发展党员,提拔青年干部,一起老人员会闹情绪的,不定还会搞出点事端来,希望韩局长三思而后行。”他听了淡然一笑,说道:“领导干市必须有担当,还要有正气。没有担当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没有正气就化解不了矛盾,也干不成事业。地委派我来水利局,是要把水利工作搞上去,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先锋队和中竖力量,没有党员就没有战斗力;青年干部是我们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力量,必须加快培养,大力选拔,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动力,也才能有前途。为了工作,责任由我来担当,我什么都不怕!”于是,他用一身凛然正气和担当,硬是排除阻力,迅速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阳顺、宋春江多年入不了党,都是在韩林做局长后大批发展党员时入的党;冯秀兰等人得到了他的大力推荐和培养,最终被组织提拔重用。

        在地区水利局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里的办公环境很差,办公房屋破旧。遇阴天下雨,很多房子漏水,大家苦不堪言。而且,水利工作人员的住房也是个大问题,近一半的职工没有固定的家,还有的租房子居住,离单位还不算,更经常搬家。一个姓赵的同志深受其苦,抱怨说:“这几年我总共搬了十五次家了,老婆孩子天天发牢骚,唉,咱这苦日子啥时候能有个头儿啊?!”这话传到韩局长的耳朵里,一向关心同志们疾苦的他便将此事作为一件大事,放在了自己心上。

      他多次找地委、行署的领导协调,申请划拨一块地皮和资金,要盖新办公楼和宿舍楼,得到的答复是,新建办公楼一律不批准。宿舍楼要自筹一部分资金,而且上级不给拨地,自选楼址。而且,地委和行署领导们的意见很明确,国家有政策,丝毫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些日子。韩林真是发愁了,怎么办?水利局的同志们都在眼巴巴的看着自己这个当家人。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要解决啊!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拆了旧办公房就有楼址用地了,把办公楼和宿舍楼有机结合结合起来,上级不让盖办公楼,咱就盖宿办楼。主意已定,他连夜找到了地委、行署的领导,说了自己的想法。领导一听,兴奋的一拍大腿说道:“老韩,你真行啊!亏你能想得出来,宿办楼!好,这个想法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解决了水利局干部职工的办公和住宿问题,一举两得啊!”领导顿了一顿,又问:“盖这座水利局宿办楼需要多少资金啊?”他胸有成竹,不假思索的说:“我找专门搞建筑设计的工程师测算过了,楼房每平米最低造价50元,一共需要资金四万元。”四万元,这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个小的数目,但地委领导被韩林的至诚感动了,咬了咬牙,拍板说道:“好,我就给你批四万元,必须盖成宿办楼,不得有半点走样,若有丝毫差池,我追究你的责任!”韩林激动地站直身子,拍拍胸脯打包票,说道:“放心吧,一切责任由我韩林一人担当!”于是,四万元资金和盖宿办楼的计划顺利地列入了当年度的计委建设项目计划中。不久,一座崭新的水利局宿办楼顺利开工建设了。

      1975年新楼建成,石家庄地区水利局的干部职工改善了办公环境,24户赁房而居的干部职工终于有了新家,大家欢呼雀跃,兴奋不已。高兴之余,大家心里都存有一丝感激之情:“没有韩局长的担当与执着,这座水利局宿办楼可真的盖不起来呀!”

        新的水利局宿办楼落成了,个别人私心杂念严重,希望分到好的楼层,于是便四处托人找关系,给韩林写条子、说情。对此,韩局长都一口回绝,说道:“分配宿舍安家是关乎大家利益的一件大事,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这件事要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讨论,公开、公正、公平的来决定。然后严格按照规定来分配所有的宿舍。作为局长,水利局的一把手,我个人有个小建议,那就是我要以身作则,要求把最差的宿舍分给我!”于是。宿舍楼的分配顺利进行了下去,没有一家人因此而闹意见,大家都说:“韩局长一生正气,最公平,最公正,分的最合理,俺们都从心里服他!”

八、严教与家风

      韩林在单位是一位敦厚质朴、与人为善的领导,颇有长者风度,备受大家的敬仰;在家里,他既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位严管哺教子女的家长。

      文革期间,韩林被造反派批得很厉害,吃尽了苦头,在一次批斗会上,他的腿都被打拐了。他的儿子国子和西石家庄村干部王占敖、祁小碗等听说后,万分着急,深夜赶到赞皇县委办公室,找到了韩林。

        当时韩林腿被打伤,正躺在县委宿舍的床上,在他身边站着两个人,是县里负责抓生产的干部刘兆林和赵俊增。此时韩林腿伤严重,疼得额头沁出汗珠,但他却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腿伤,忍着痛,叮嘱刘兆林和赵俊增说:“现在越来越乱了,县委和人委(政府)的领导都不能正常办公了,你们俩儿思想不能动摇,工作上不能止步,一定要把生产抓上去。政治上在乱,生产也不能乱,要切实保障粮食丰收,这是赞皇县人民的命根子,绝不能让赞皇县的老百姓受冻挨饿!”二人齐声答应,然后就出去了。

        西石家庄村干部王占敖和祁小碗等人上前对韩林说:“韩书记呀,你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被造反派那帮龟孙子批斗毒打呢?真是老天爷瞎了眼啊!你给全县人民谋福利,他们不领情。你给咱村办的那么多好事,乡亲们可记在心里啊!这不,乡亲们听说你被打伤了,一致推选我们几个来县里接你来了。听乡亲们的吧,你这就换上便装,跟我们一起回老家的山村吧。那里没人敢动你半根毫毛。若是造反派胆敢阻拦,我们几个就跟他们拼了,就算打出人命来,我们也要把你护送回村,掩护起来。”他听了乡亲们的话,苦笑道:“乡亲们的心意我心领了!谢谢大家!但是我是赞皇县委书记,是县里的当家人,不能擅离职守的!你们回去吧,我没事的。混乱的局面迟早会结束的,党中央、国务院不会任由这么乱下去的。”国子见父亲执意不肯离开,哭了起来,他伸手拉住儿子的手说:“孩子,长这么高个子,都快成大人了,还哭鼻子啊!你正读中学,不要分心,我没事的。你要记住我的话,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略作停顿,他又满怀感触地说:“或者,你将来做个农民也好!但一定要多学习,增长知识,做农民也要做个有出息,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韩林对子女的爱很深沉,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希望子女们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后来,他的子女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奋斗,积极向上,都有所成就。他们在做人做事上,都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清白做人,自强不息。深切的感受到了父亲借鉴古人:“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的做法是对家庭最大的爱护。

        韩林病重期间,住在石家庄市赞皇县的许多领导和好友们都来看望慰问他。他总是询问赞皇县的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问题,没有一句话谈及自己的家庭以及子女的私事。

        1987年,韩林因病去世,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身后仅留下了几百元钱的抚恤金。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如今,韩林逝世已经30多年了,但他艰苦朴素,永葆本色的朴实作风;好学上进,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胸怀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政廉洁;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敬业典范;平易近人,诚恳处事的亲民做派……永远地镌刻在了赞皇人民和家乡人民的心中。他永远是家乡父老的骄傲和自豪!

相关文章

  • 山乡骄子

    文/冯建林 周俊玲 改编 /张月芳 巍巍太行山,蜿蜒千里长。在太行山中段东麓有一座赞皇山。其山,峰峦隽秀,...

  • 纪伯伦歌集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他是阿拉伯现代小...

  • 骄子

    四月天 人间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 你、你们却踏着青春而去…… 向三十位年轻的烈士们致敬! 您们的生命永世不朽!!

  • 骄子

    这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死了也不能算是解脱,更算不上什么英雄,想改变这一切,却总被自己的愚昧欺骗,我是个极狡猾的老千...

  • 骄子

    无钱无势自芬芳, 不使贪庸进学堂。 里面依凭才与德, 书声四溢伴春光。

  • 山乡

    万家灯火映黄昏, 千峰峭壁飘金云。 百鸟已累纷归去, 十里长堤水不浑。 九道湾过春江稳, 八方宾客喜盈门。 七彩霓...

  • 山乡

    /乡情 斜阳余辉绕山梁, 风吹青烟抱村庄。 碧水青山明月照, 霞光渺渺柳絮飘。 凝目望窗影徘徊, 夜半愁肠思无奈。...

  • 山乡

    十里麦浪,一池藕香,荷花荡,蜂蝶乱逛,杨柳轻唱,柔絮轻扬。向天外,任飞翔。 阡陌风紧,农家豪放,不疏狂,揽麦飞秧。...

  • 《山乡》

    竹影浴清河,牧牛归瓦舍。 醉居幽峰下,常吟四季歌。

  • 山乡

    碧溪欢快送清泉。 桃梅淡雅泛香韵, 杏李娇妍呈润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乡骄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tz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