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奥古斯汀图画(§§1-6)

奥古斯汀图画(§§1-6)

作者: MrSLOW_4c24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20:26 被阅读0次

§1. 奥古斯汀关于语言的图画是指物模式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它派生了一种关于语言的本质观,即每个词语都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词语的对象。他希望读者的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方向。于是他提问:如果这样理解意义,那么它就应该解释我们的使用行为,那么,它能否解释我们关于“五个红苹果”的使用呢?应当说,对使用行为作出解释,这正是意义理论的一种理论预期。但是维特根斯坦很快表明,当尽量按照可以解释的方式设计这种使用活动以后,我们发现为了说明“五”这个词该如何使用,并不需要诉诸所说的意义。

要点:这里并不是说,指物模式没有解释力,而是说,这里不需要解释。

当假想的对话者针对所设想的语言游戏问他怎么知道该怎么做时,维特根斯坦回应说,“Well, I assume that he acts as I have described. Explanations come to an end somewhere.” 这就是在让对话者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当能够说明词语怎么使用时,我们描述使用行为就行了。诉诸解释也可以说明词语是怎么使用的,因为我们觉得像“‘红’指称一种颜色”这类关于意义的解释确实决定了“红”一词的用法,但维特根斯坦暗示说,解释会带来无穷后退,因而不是一个好方法。

注意,当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说“解释得有个尽头”时,并不是说我们会找到一个最终的解释,或者是说解释随时都可以停下来,而是说,解释不是最终的办法。只有最后的那个解释才是真正的解释,然而使解释停下来的东西并不是解释。

§§2-6. 这几节借一种更加“原始”的语言,来讨论奥古斯汀图画。这种语言就是著名的建筑师游戏。这个过程同时建立了方法论,它可以看作是方法论示范。§2描述了这种游戏是怎样的。§3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奥古斯汀图画限定在这样简单的游戏中,它或许能支持一种合格的意义理论。§4通过给出一个类似的例子,以表明这是对语言的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不是适用面不够广,而是在解释语言的功能方面过于贫瘠。

功能(以及目的)显然是与用法同族的概念。一个词语的功能(目的)就是它可以怎么使用,它被用来干什么。奥古斯汀图画本身并没有说意义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它还不是意义理论;只有当用它来解释词语应该如何使用时,它才成为一种意义理论。考虑到这些,§5就是在说明建筑师游戏的方法论价值。关于意义的那一套看法妨碍我们看到语言的功能。这种看法多半是一种理论预期,我们由此把语言的使用活动看作是需要解释的东西。这时,使用活动越简单,解释的空间也就越小,关于解释的期待也就越低,我们也就越能真切地看到语言是怎么用的。于是,§5最后一句话提示我们,我们会以为需要通过解释才能学会的东西,需要的其实是训练。解释的欲望再次落空。

§6接着从训练的角度来看待一种语言。训练的目的可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语言的意义,依据意义理论的基本预期,由此学会的意义就可以解释学生未来是如何使用语言的。如果建筑师游戏所需要的那种训练就意在把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那么奥古斯汀图画仍然可以充当这种情况下的意义理论。但是,这种联系只有配合着特定的指令才能落实到行为中。比如,当仅仅喊出“板石”,即使已经在这个声音与板石之间建立了联系,这还是不能引发接下来的行为。只有喊出的是像“拿一块板石来”,或者把“板石”当作一种指令喊出来,它才要求接下来的行为。这样,当我们从用法的角度看语言,就能够看出联系,进而看出哪里有冗余,哪里有不足。

从联系的角度看语言,我们得到的就是语言游戏的概念。这个概念在§7节正式提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奥古斯汀图画(§§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uv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