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无知,诸多妄语,留恋这红尘,却又心向佛门。常觉开悟一瞬间,实离十万八千里。多年来蒙受佛法恩赐,少受很多心魔之苦,今天闲说《金刚经》,哪怕至今仍旧参不通透,哪怕这点能量微不足道,还是希望将这曾照亮我的光指给你看,有缘者人间随喜。
今天说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乘佛教的一部经典。公元402年,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这部经文。说到这部经文,我想先说一下和它相关的一些背景故事。
佛法最初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受汉明帝谴者的求法,到洛阳译经,著名的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就是那会儿建成的。当时摄摩腾和竺法兰翻译出的《四十二章经》被认为是第一部佛法,也是我接触佛法时阅读的第一部经文。一直到了南朝时期,达摩从印度到洛阳弘法,此时距离佛陀入灭已近1000年。菩提达摩是佛陀的第二十八代弟子,也是禅宗的始祖。当年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所以少林寺也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庭。
佛法在唐代达到了推颂的顶峰,公元629年,我们熟悉的玄奘高僧西天取经,徒步五万里,17年后驼经而归。从公元630年到830年的近200年中间,日本前后19次派遣唐使来华学法取经。期间就有了著名的扬州唐僧鉴真东渡,我之前看了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小说《天平之甍》,他参照史书记载,还原了当初这一盛世取经的过程。鉴真五次渡海受挫,期间不知有多少僧人葬海,最终抵达日本时,已经双目失明。鉴真花甲之年隔海重普佛法,天皇请他在日本奈良的东大寺设坛传戒,为当时日本的宗教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实无论是西天取经,还是东渡普法,一路艰辛都无可形容,僧徒虔诚,功德无量。
而这一切的因,都生发在2000多年前这位世尊的觉悟中。当初佛陀将修禅的法门传给了座下弟子迦叶,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这个故事也被认为是禅宗的源头。佛入灭以后,迦叶把佛法传给了阿难,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记性卓越,被称为“多闻第一”。《金刚经》就是阿难亲耳听闻佛祖和弟子须菩提的对话后受到开示而记录下来的。须菩提也是佛陀的弟子,通晓佛法的空义,被称为“解空第一”。阿难觉悟后,一路传法到第二十八代弟子,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菩提达摩。达摩是禅宗的始祖,传到第六代,就是大家都知晓的六祖慧能。慧能不识字,是听人诵读《金刚经》开悟的,之后还开创了南禅这一派,传授“顿悟”这个心法。禅宗认为语言一说即错,所以不立文字,心法相传。虚云法师也说过:“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须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内,不可心外取法。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自己想要和自己的朋友谈论一些关于佛法的奥义时,总会觉得用语言去诠释经文总有局限性,容易产生误解。
整部《金刚经》的中心思想在“无住”,本性清净,念念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坛经》中也对“无住无相”有过解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我之前对心经做过一点简单的解释,心经中经常会出现“空”、“无”这种字眼,修法的人听多了很容易落入空见,而不明白“空”真正的含义。《金刚经》就此为世人详细地诠释了佛法的精髓思想。
金刚经一共五千多个字,记得我第一次认真读金刚经的时候是十三年前的夏天,读的是南怀瑾大师的书,那会儿对经文里的很多字眼几乎是没有概念的,硬生生看完一遍,不求甚解,还觉得玄之又玄。直到自己认真系统地从基础知识开始了解佛法后,回头再品读它,很多感悟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就好比南怀瑾在自己书里引用赵翼的那首诗一样:“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学法讲究慧根和机缘,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妄念的干扰,得到一些领悟,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我经常把《西游记》里的一路降妖除魔看成是降服自身内心妄念的过程。我常常在经文里感知到觉者们超凡的安详力和智慧心。无论是戒定慧的渐进修法,还是禅宗的顿悟,都需要一颗足够沉淀和安定的无住心。
我读佛法经典时时常会和其他书籍一起看,比如印度上师克里希那穆提的身心灵体验,老庄的天道之说,铃木大拙的禅学,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甚至现代科学的量子知识,都可以让我体会到佛法所说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常会产生强烈的知识贯通的共鸣。就像一支射中靶心的箭,使周围所有空间的知识点都在发亮,自己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又可以就是它本身。这种精神感受超越一切肉体愉悦的感知,真的不可思,不可议,非常奇妙。我想这就是“法喜充满”吧,虽然自己在求经的这条路上扪心自问也并未做到十全的虔诚,但是我对这种超越身心的体验充满感恩,它总能由内而外源源不断地给我能量,让我去追求更多的见识和深入地思考。
所以我和你们分享心经和金刚经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历代历朝无数往者造庙供香的护身符,也不是因为很多人口中所说的遥不可及和高深莫测的“般若”,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法门,去体验这种能量,挖掘自己的可能性。而这些新的人生体验,会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什么叫珍惜当下,更智慧的为人处世,成为一个自我要求、独立思考和精进的人。
《金刚经》全文由梁代的昭明太子分成了三十二品,这里的“分”,就是章节的意思。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描述了法会召集的原因,佛陀弟子阿难描述佛陀和弟子须菩提的对话背景。
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比丘是梵语,受戒后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到午时吃饭的时候,世尊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结束后,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开始打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段描述了须菩提向佛陀请教疑惑,佛陀答应开示。
这时,弟子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护念一切菩萨,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圆满之心,应当如何安住这颗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 佛陀回答说:“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这样安住这颗心,应当这样降伏自己的妄心。” “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您详细地说明。”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