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作者: 77暖暖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5:04 被阅读0次

    敦煌画卷

    18年跟朋友一起报了一个西北自由行,重走丝绸之路。

    看过青海湖的海天一色,对大金瓦殿内宗喀巴塑像满身的金银珠宝记忆犹新;失落于白雾茫茫的雨中茶卡,转瞬被翡翠湖的惊艳所取代;站上嘉峪关,瞬间升起“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惊叹于张掖丹霞的五彩斑斓,震撼在大漠黄沙的苍茫壮阔之中。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对莫高窟的惊鸿一瞥,色彩瑰丽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精雕细琢的纹理,安详柔和的涅槃佛……四个洞窟走下来只是尝到了开胃小菜,正餐未能上桌就已戛然而止,再意犹未尽也只能远远望之。

    樊锦诗院长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一出书,便立刻下了单。是敦煌的历史,也是敦煌人的守护史,更是樊院长的心之所归。

    公元366年,乐遵和尚的远游造就了敦煌第一窟。此后的数百年间,僧侣、平民、富商巨贾、皇亲贵族、世家勋显陆续开窟造像,有了今天的万佛之国。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至元时已停止开窟。曾经有多辉煌,后时就有多破败。

    再次进入大众眼帘已是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世界。而彼时的中国却无力庇佑,眼睁睁地看着它被盗取,被毁坏,被掠夺,被转移,心痛惋惜又无力回天。直到1944年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管理才渐渐走向正轨。

    艺术和文化与国力紧密相关,落后就要挨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奇迹。

    苦难孕育文明,也造就文明,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缺果敢担当的仁人志士。有的抛家舍业,有的长期夫妻异地,扎根在这茫茫大漠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手不释卷。不仅要保护现存艺术,还要修复破损文物,要收回遗失的古迹,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弘扬民族文化种种种种。

    正是这一批又一批敦煌人的前赴后继,才让我们看到今天安好灿烂的敦煌画卷。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3-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wj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