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你去参加一个教授的讲座。最后,教授提议道:“哪位同学对刚才我讲的内容有疑问,现在可以举手提问。”
礼堂里一片静默。
你的心中的确有一个疑问,但你不好意思举手。
过了一会,有一个人举手了,他提了一个在你看来傻乎乎的问题。然后,提问的阀门被打开了,不断有人举手提问,你也兴奋的举起了手。
但主持人却迟迟没有选择你,最后,另一个人抢先提出了你的问题,你悻悻的放下了手。
虽然你的问题被解答了,但你却高兴不起来,你为自己的胆怯而懊恼。
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下述的情境中:
你和同事一起去一家新开的餐厅吃饭,轮到你点菜时,你发现菜单里有一个菜名看起来十分有趣,你想尝试看看,但却不知道这道菜具体是什么。
你很想问问服务员有关这道菜的信息,但又害怕别人觉得你无知,于是,你打消了这个念头,点了一个很普通但并不那么吸引你的菜。
回家之后,你同样很懊恼,觉得自己连点个菜都没有勇气。
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情境,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胆小而无能的人,在人群之中不敢勇敢地做自己。
其实,你并不胆怯,也不无能,你只是需要培养一些小小的技巧。
1、转变你的印象管理模式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其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对我们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在人群中有所顾忌,恰恰说明我们是具有良好自律性的人,只有那些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才会肆无忌惮,不必为这一点而自责。
你需要留心的是你的印象管理模式,即你希望给别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在第一个场景中,你不敢举手提问,根源在于,你害怕别人因此认为你是一个无知者。大部分人都渴望留给别人的印象是聪明、睿智的,而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则需要暴露自己的无知。你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很蠢很傻,让别人认为你是个笨蛋。
解决困惑固然重要,但是要是给别人留下无知的印象就更糟糕了。
我们发现,身边有一些人并不存在这样的顾虑,不管在任何时候,他们总是敢于第一个站出来。
上学时他们是课堂里最踊跃的提问者,实习时他们喜欢问一些傻问题,工作后他们也经常向经理或者老员工请教,就算有时会冒被人嘲笑的危险,他们依然坚持自我,你内心里挺羡慕他们敢于这样坦然的表达自己。
你与他们的区别最主要就在于印象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你心里,聪明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好印象,而“无知”则应当尽量远离。
在“出头鸟”的心里,勇敢是一个好印象,而“聪明与否”便无所谓了。
当你在心里担忧,举手提问可能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无知时,“出头鸟”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大家都不举手提问,是因为大家都不敢,而我做了第一个,就说明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我喜欢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也喜欢别人把我当做勇敢的人来看待。于是,他们举手了。
“勇敢”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好印象,所以,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不妨也像“出头鸟”一样思考,暂且抛开“聪明”这个好标签,享受一把“勇敢者”的滋味。
为何有人选择聪明,有人选择勇敢,其根源是价值观的不同。
你认为聪明可以增加你的价值,但事实上聪明与否是很难改变的,而勇敢却可以不断锻炼成长,所以,选择勇敢会让你的价值不断增加。
2、避免人众无知
当礼堂里一片静默,并没有别人举手的时候,你认为他们是怎么想的?
你是不是认为他们不举手是因为他们没有疑问?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唯一一个没有听懂的人?你是不是认为别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听懂了教授的讲课,而只有你是害怕出丑?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所有的人不举手都是因为害怕出丑,又都以为别人听懂了。
这就叫人众无知。你以为你是人群中唯一一个拥有某个想法的人。
当提问的闸门被开启,你惊讶的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疑问,你根本就不是唯一一个,你所疑惑的那个问题很多人也渴望知道。别人的想法与你的想法惊人的相似。
假期就要到了,你不希望还像以前一样待在宿舍里打游戏,你希望能趁此机会来一次登山,但你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同样有兴趣,你害怕朋友们拒绝你的提议。
在犹豫了一会之后,你终于说出了你的想法,没想到的是,朋友们都赞成你的提议,并兴致勃勃的和你一同商议出行的计划。
你新交了一个男/女朋友,这次约会你不想还像以前一样吃饭看电影,你想约她一起去看场话剧,可是你不知道对方怎么想,你尝试着说出了你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他/她还夸赞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你和你的女朋友认识了一段时间,感情很顺利,今天你们约会得有些晚,这时,你萌生了“不回宿舍”的念头,你觉得对方会怎么想?你是在人众无知吗?)。
人众无知的效应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它在人与人之间铸造了沟通的壁垒,让我们裹足不前,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打破沉寂,而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我们都是普通的个人,我们的所想,很多时候就是他人的所想,或者说,我们都抱有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你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3、不要被从众本能所蒙蔽
当大家都保持沉默时,做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从众是我们的本能。
作为群体性动物,呆在社群当中,与其他人保持一致显然是一种稳妥的选择。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我们就是靠与他人“抱成团”来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些离群索居的叛逆者很容易沦为野兽的猎物。
希望能够和身边的人保持一致,成为大多数人的一份子,这不是偏重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所教育的结果,它写在了我们身为人类的共同基因之中,西方文化下的人们也有类似的表现。
在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所做的一个试验中,他要求测试者比较左右两张图的线段长度,然后在右图中选择与左图长度相等的线段。
从右图中选出长度与左图一致的线段结果显而易见,任何拥有正常视力的人都可以作出正确选择。
当测试者单独回答时,正确率是99%。但是,当5名“阴谋的合作者”走进房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阿施要求大家轮流回答问题,测试者排在第六。
第一个人没有选择C,而选择了B,测试者感到迷惑。
然后,第二个人也选择B,第三个人也是B,第四个人、第五个人都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是B,有的是A,但是没有人选择C,测试者被彻底吓坏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最终,有37%的人在这样一个可以清晰判断的问题上选择了从众,而没有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以,从众是我们的本能,你身边的人怎么做、你所身处的情境如何,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你的行为。我们把自己不敢举手的行为归因为自己的胆怯,却低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当大家都开始踊跃举手时,你还会犹豫不决吗?不,你也加入了其中。同样的行为,为什么刚才你没有勇气,而现在你不再畏惧?因为现在的从众是举手。
从众不仅仅是本能,在现代社会里,它仍在很多时候保护我们的安全。
在部门开会时,经理提出了一个提议,大家都表示赞同,这时,如果你站出来对经理的提议表示反对,这就是很危险的。
其他人(尤其是经理)会感到你在与他们对抗,是在显示你的聪明,是对权威缺乏尊重,这样的看法可能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从众的压力要求你按捺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例如在会后,私下里向经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在很多情境中,不从众并不具有危险性,也不会引起其他人对我们的不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心的做自己。
例如上述的情境,举手提问或者点一个有趣的菜会让他人对我们产生敌意吗?会对我们的利益产生损失吗?
都不会。因为在这样的场景里没有利益纠葛,也不存在权力的压力。相反,因为你做出了他们内心想做的事,你还可能得到赞赏。
不要单纯被从众的本能所驱使,请学会分析自己所身处的情境,评价一下如果自己不从众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