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
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觉醒 | 普通人的故事

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觉醒 | 普通人的故事

作者: 张老师Jess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12:47 被阅读75次

这篇特别长的文章都讲了啥?

1. 这是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如果你觉得有必要思考自我的价值,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名人,但是我是个聪明人(呃,在这个领域里面)。注意⚠️:这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看文章长度就知道了。

2. 我的历程总结:茫然爆发,决定寻找价值,反思“真我”+多看点书,过度思考到寻求专业的帮助,使用“个人成长”模型

简书的自我介绍里写的还是准作者(现在已经改了)。如果工程师可以程式化人类的话,一定会发现我的出厂设置就是“作者”,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创作者”。嗯。这个名字好。

于是果断把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改了。

00

但是我被培养的目标却不是创作者。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我的父母期待我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是电视剧里那些气质很好,然后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普通家庭女孩吧?我非常确定,这种玛丽苏的情节就是我妈给我设置的人设。我爸多数时候都在叮嘱我开心快乐最要重。我猜我爹还是觉得事业、赚钱都是男孩子的事情。可惜,设置出厂程序的并不是我爸妈,他们可能更类似于,嗯......OEM代加工厂这种角色。最终决定我属性的,还是研发部门,暂且先称这个神秘组织为“宇宙的未知力量”吧。

所以宇宙的未知力量给我安装了“创作者”这个程序,之后也给了我两项核心技能,一个是快速学习理解信息的能力,一个是有效呈现信息的能力。后期,我妈又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小程序来强化我呈现信息的技能。所以我今天能给自己的文章配图,绝对归功于我妈当年的高瞻远瞩。噗。

01

你问我至今为止创作了什么?嗯,最近几年除了200多个提案和商业计划之外,似乎也没写其他的。公众账号刚开始写,一共四篇文章。简书也刚开了账号,放了三篇文章,一个粉丝都没有,更别提打赏了(现在已经有粉丝了🙏)。

但是,我非常确认自己创作者的属性。对我来讲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从我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out of nowhere,我开始写诗,写散文。虽然我作文作业从来都是中上游的成绩,但是当我可以即兴创作的时候,成果还是非常显著的。我写的诗还得了奖,有几百块的奖金。现在回头看我的诗稿,那些当时我觉得只是一般般的作品,现在读起来还是有惊艳到我自己的。那些诗稿是我作为创作者的开始,我却没有坚持下去。后来我沉迷韩潮(对,当时还不叫k-pop)、沉迷二次元世界、沉迷考大学、沉迷搞对象、沉迷出国留学等等,我的创作产出开始变成了无数个PPT,提案,策划,行动计划等等。那个用心自由表达的小小作者被埋没在了我多年的“努力”里。

02

我都努力干了啥?考试,这个我非常擅长,可以说完全是我的舒适区(comfort zone)。人生迷茫的时候考个证,就可以缓解我的焦虑。念书,这项耗时耗力的工程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赚钱糊口,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想着怎么升职加薪,我跟千千万万个“未知力量”创造的个体一起干着这个集体认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在这期间我也有“最正常不过”的烦恼,比如钱永远不够花,房租高饭馆贵,工作压力大,总是掉头发,到处是SB等等。

所有这些微小的烦恼不断累积,在我29岁生日的前夕爆发了。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茫然,因为奔三的最后一程我竟一无所有。那些集体判定人生赢家的标准,我一个都不占。房子、车子、存款、老公、孩子,全部都没有。我拿着社会认知交给我的check list,我一个钩都勾不上。好吧,也许可以钩一个高等教育。如果这也是考试的话,我人生第一次觉得自己要挂科了。但是我觉得要挂不是因为我没有房子、车子和孩子,我也并不是这种社会认知拥护者。最让我焦虑而茫然的是,我找不到我人生的价值。我找不到我的WHY为什么?

03

为了治疗我的焦虑我做了什么行动呢?

我开始参考是什么样的决定让其他人产生了质的飞跃。没错,在咨询行业这叫标杆分析,benchmark!最终将目标锁定到我的前领导R小姐身上。我眼见她在MBA的经历中升华,成长,进步。R小姐的朋友圈非常的有观赏性。于是我决定,嗯,那我也应该读个MBA。还记得我前面说我特别擅长考试吗?我怀疑我之所以做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知道我肯定不会失败。相比其他任何方法来讲,MBA于我是那条相对简单的路。

于是我做了调研、制定了计划,开始努力的啃书。上班加班做题,几乎变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辞去了舞蹈俱乐部的兼职,开始关注一切考gmat和mba的论坛。但是,在我辛苦准备了一个月之后,变化赶上了我的计划,我遇见了高总。

当我们第四次约会结束,他在天桥底下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问我,“where this is going?”的时候,我也问了我自己同样的问题“where I was going with the MBA?”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直捣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觉醒。我找回了那个被日常、被“你应该做的事”、被社会规律埋没的小小作者,也找到了我人生的价值。当然,过程还是挺复杂的,毕竟高总不是公主,我也不是青蛙王子。我不可能从first kiss直接完成变身转型。(呃。。这个比喻似乎有什么问题)

04

首先,我在转折点问我自己的问题,这个MBA将把我带向何方?当然有一万种可能性,但是我心底那个“小声音”默默的说“还有一种可能是原点”,最可怕的是,我自己也觉得“小声音”可能是对的。于是,我陷入了更强烈的一轮焦虑和迷茫。我需要决定要不要去读MBA。起初可能只是觉得不想放弃好不容易跟高总培养起来的感情,但是我害怕别人会批判我“是因为男人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我也终于认识到了,什么叫天价的学费。

意料之外的是,在回答“要不要读MBA”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自己”和“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对我们一届的中国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flection”反思。我至今没有办法给这种方法论一个准确的中文定义。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跳过表面而直达我们认知核心的思考。超越对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办的推敲,而是对为什么和为什么思考为什么的探索。(感觉越说越糊涂了,呃,你还是看下面的内容吧)为了消遣回家探亲的旅途,我买了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真我、小我”这样的概念。再加上之前看的亲密关系,我开始慢慢接受一种新的认知,幸福的人生开启于了解真我的需要,了解我的本质。所以我开始反思、开始试图了解我的本质,希望以此解决我眼前的茫然。(没错,我特别爱看鸡汤文)

相比思考,我更擅长过度思考。反思来反思去,一切都会回到我那个茫然的开始。如果我去读MBA,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我会很忙很忙,根本没时间茫然了。这难道不是价值吗?有事情可忙,还真的不是我的价值。

你看,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简单的解决方案。相比较“寻找人生价值”这样痛苦的探索,考证、花天酒地、东奔西走、制造drama、减肥健身,都是简单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我之所以会想要去读MBA主要还是因为: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书,但是读书在大众和我的认知内都是进步的表现,至少我在向前走。其实“忙”,还有减肥健身都是同一个套路,你会觉得你至少在进步,而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那项活动对你来说一定是最简单的。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事情,满足虚荣心,缓解焦虑,支撑我们积极向上的往前走。但是,我相信,只要那个困难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些简单的事情都只能缓解却不能根治茫然。这个困难的问题就是:我的价值在哪里?我为什么而活?

你也许会觉得对这个问题非常的“土”、鸡汤、老生常谈。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给我带来了“觉醒”和前所未有的动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第一次找到了“为什么”。

05

(这个部分只是我自己的故事,没啥代表性,可以不看)

看到我上面说的过度思考了吧?这项我也是专家,所以让我自己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行的,完全是浪费时间和自我折磨。于是我决定,寻找专业的帮助!我要找一个coach(教练)!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们系每个季度都会跟一个专业教练上一天的课,但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个人指导。启发还是来自R小姐,她在几年前请过一个教练,据说帮助很大。R小姐简直是自我成长的先锋啊!

我要了联系方式,并开始自己搜索国内的教练。我知道这个行业在国内的普及度非常之低,低到我必须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教练。下面会插播我教练的专业定义。书归正传。我开始利用找客户的方式在各个渠道搜索国内的教练,我在linkedin上发了10+封私信。有人说不做私人指导,有人说只做职业规划不做教练,更多人没有回复也没有通过我的好友申请。Julie是第一个回复我的教练,我们交换了微信,并通过电话长谈确定了基本合约。我们一起开始了一段虽短暂却丰富的旅程。

教练(coaching)是专业帮助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人困在某种情境中,不知如何是好;或者想做出某些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专业教练能够提供的帮助是让客户找到自己内在的声音,激发自身的潜力。打个比方,一个人玩走迷宫的游戏,左突右拐,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往出口,这时候,如果他有机会暂时离开游戏的场地,站在二楼的台阶上俯瞰整个迷宫,他就可以清晰的看清路径了。专业教练,就是那个有能力启发客户思维,让客户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助人者。

对于我来讲,Julie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所以我说什么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我相信专业教练的素养,她不是来评判我的,所以我不管分享什么都是安全的!于是,我充分利用了我的时间,分享了我的各种“奇思妙想”。让我惊奇的是,Julie成功的把我天马行空的脑回路接成了简单的几个问题,给我的思考提供的方向。

我在我们的第二次长谈之前画了下面这张“梦想的生活”图。启发来自画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这也是个人成长领域常用的方法。

私人图片,你懂的,不能转载 来源于一个我很喜欢的YouTube博主:lavendaire

这张小小的图,就像一次跟“真我”的对话,她老人家终于告诉我她渴望的到底是啥了。真我渴望的是创造 create!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先,我写下了我喜欢的事情|物品,关键词是创意。然后我写下了我擅长做的事情: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做PPT。此外,我开始把生活其他方面有共通性的地方连接起来,我发现“理想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直指“创造”。当一切想法都展开在我面前这张纸上的时候,只有一目了然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

跟Julie的第二次长谈都围绕着这个话题,我们讨论了我理想的生活状态,我想要做的工作,怎么把创作转换成生产力,我如何衡量我的成功,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何对现有的状况作出改变来确保我的目标实现等等。自始至终,Julie都是只对我提问,鼓励我自己思考回答,整理我的答案。在她的帮助之下,我制定了全新的行动方案,重新开始我的创作之旅。

06

于是我开始了简书、公众账号。我的创作除了满足真我的渴望之外,我还想要通过我的文字、我搜集的资料,让更多的人获得“觉醒”。这是我为什么要创作!因为比迷茫更可怕的是无意识,你不知道你在迷茫。也许我的力量微乎其微,我的两个平台都是发展初期,但是写下这些文字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激。我会坚持下去,因为这就是我的价值,我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业。

另外我还会写一些BuJo、手账的文章,最近比较沉迷这个,也是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的领域。我还关注生活方式,个人成长,和所谓“鸡汤书”的书评。最近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表现非常有感触,也会写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码字也许没办法让我大富大贵,但是内心的富足不可言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觉醒 | 普通人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bo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