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人生,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良心文学》
"正名"是管理的基础——《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一

"正名"是管理的基础——《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一

作者: 寒江雪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19:52 被阅读0次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是从东周时期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也就是公元前403年。这时的周王朝已经衰弱的比不上一个诸侯国,诸侯也不再把周王朝当回事,开始僭越礼制,称王称霸。周王朝沦为傀儡政府,受到诸侯的利用和摆布。

    大家知道,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迁后之周王朝称为东周。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就开始进入争霸阶段。大家都熟知春秋五霸,什么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各领风骚几十年。到了战国时期,怎突然变成了战国七雄哪?

    原来,作为春秋五霸的宋国,因内部斗争而衰落,被兼并而灭亡。原来的中原霸主晋国被国内八大家族控制,后经反复斗争,最后剩下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来,周威烈王正式分封三家为诸侯,因而演化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在司马光看来,所谓“三家分晋”只是三大家族“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个独立政权,而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意味着三家作为三个新兴的独立政权,从此拥有了合法的名分。也就是说,原本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竟然获得了官方认可,把自己洗白了,实在是不应该的。

    好了,历史的介绍暂停一下,讲一讲对名分问题的感受。

    名分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有一个著名的主张,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正名”。

    从管理学上说,正名也是十分严肃的问题。一个人要有效行使职权,就在于身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否则就会出现“你算哪棵葱”的混乱。

    对于一个组织或团队,在明确组织结构任命职务时,应该正式严肃,必要的仪式感不能省略敷衍。即便认命一个班长,小组长,也要有必要的流程。即便因特殊情况临时代理,也要在相应范围宣布清楚,避免代理者师出无名的尴尬。

    孔子有段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所以,在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正名是管理体系的基础,必须重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名"是管理的基础——《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bs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