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拖延心理学》。
本书两位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都是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出版后,《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两位博士通过本书,让拖延者有更出色的表现,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时还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
这句评语道出了本书的特别之处:不是简单地提供方法,而是告诉读者拖延背后的深层原因。时间,是拖延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那么,时间是如何造成拖延的?下面,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①『两种时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两种时间,一种是客观时间,也就是用钟表和日历衡量的时间;另一种是主观时间,也就是我们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觉,无法量化。
例如,周末的时候,我们觉得每一个小时都过得很快;而工作日的时候,觉得每个小时都过得很慢,眼巴巴地等着下班。但实际上,周末和工作日的客观时间是一样的,每个小时都是相同的长度。
为什么要讲主客观时间呢?因为,拖延其实就是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冲突,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主观时间跟客观时间有落差。比如,你要在一个月内筹备一个新项目,前面两个星期觉得还有充足的时间,一直拖着,但实际上,到了第三个星期再行动,时间上已经非常紧迫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做事,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掌控时间,掌控身边的人和事。
拖延症比较严重的人,往往是不愿意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概念跟钟表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一直处于时间的混乱状态中。等快到截止时间的时候,就猛然惊醒,然后因为时间不够用而焦躁。这样的经历,不断上演。其实,这是对时间的感知出现了问题。
②『感知时间的方式』
先来看两个说法,然后选出你觉得更可信的那个。
“明天我给你100块钱。”
“两年后我给你1000块钱。”
大部分人会选第一个。行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观察到一个现象,当人们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设定在很远的将来,那么它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的那么重要。相反,一些时间很近的目标,会让人们觉得更为清晰和紧迫。
这里面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深入研究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结果发现,人们是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坐标来感知时间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时间坐标,那么我们的想法和决策容易发生偏差。最常见的偏差是,轻视未来导致时间感知失去平衡。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需要在一段时间后完成某事或者得到某个东西时,就会觉得它没有这么清晰和紧迫,“还有一个月呢,不急。”“半年后才改版,慢慢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时间感知恢复平衡呢?
③『连接未来与当下』
假设你要负责一个项目的改版,时间是半年,现在有两种推进方式:第一种是凭感觉来,第二种是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周的进度。
这两种方式,哪种的时间感会强一点呢?答案是后者。早期的时间管理专家阿兰·卡凯因说,“计划是将未来带入到当下,这样你马上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创造未来。”平时我们常说要制定计划,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计划是我们跟未来的一种连接。这个未来,可以是几天后,几个月后,也可以是几十年后。
但是,有的人做计划了,依旧很难遵照执行,问题出在哪呢?心理学家尼尔·费奥创造了“非计划”这个概念,用来追踪和分析这个问题。所谓非计划,是指不在计划内的事情,比如,当我们要制定这周的某项计划时,可以先把这周的非计划弄清楚,确认这周哪些时间不能用,这样才能找出合适的空闲路线,把现在跟未来更好地连接起来,保证路线畅通。
当我们拥有“计划”和“非计划”的意识,就会增强对时间的感知,减小行动的阻力,在战胜拖延的路上迈出一大步。
总结一下,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了解拖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早日战拖成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拖延心理学》[美] 简·博克 莱诺拉·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