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谭
己论导读:这几天看了本书,想和大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这几天晚上窝在家里吃瓜看书,吃的是冰镇大西瓜,看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再加上懒经(我家那边的方言,掌控懒惰的经脉)发作,所以就没有更文。
昨晚把书看完了,想了想准备写篇“800字读后感”。
这本书原名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原书名更好一些。
因为“自卑与超越”给人一种鸡汤文的错觉,一开始我也是如此认为的。读下来后发现并不是,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整本书读下来,有些思想我并不认同,甚至觉得有些以偏概全。这里我就不提了,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就讲讲我在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与大家同享。
插画页“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原本看了开头一两章我就想弃书了,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想法才坚持了下去。
当时想弃书的原因很简单,书中第一章有句话,“生命在于奉献,这个道理已经被大众接受”。
但是,难道人不是自私的么?这才是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吧?
后面继续读下去,我才了解到书中所指的“奉献”,并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谈到的奉献,大多为“无私奉献”,放弃自己的利益,做出有利于大众的事情。
而阿德勒推崇的奉献,是建立在“合作”之上。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他的“奉献”更偏向于“社会合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合作,融入社会,为社会进步而“奉献”。不单单是对自己,阿德勒认为更重要的是社会。社会是因为每个人的“奉献”而进步的。
他的核心观点在于“合作”二字。
书中的大部分篇章讲了童年记忆(早期记忆)、青春期、家庭、学校、婚姻等生活上的一系列案例。
书中的案例不胜枚举,这里讲个我觉得不错的例子。
有个10岁的小男孩,经常欺负女同学,还曾经偷了东西放在别人的课桌里,导致同学“背锅”受罚。
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个孩子觉得别人低估了自己能力的时候。
这个小男孩还曾经向街上的孕妇扔石头,所以阿德勒推测他可能不喜欢小孩或者孕妇。
后来去他家庭,了解到的情况是,他有个妹妹,他也很喜欢。但是由于妹妹年纪小,一直和父母睡一起。因此他感觉到了冷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学校里做出了那些事情。他喜欢自己的妹妹,但又记恨于妹妹独占了父母的爱。所以在学校里欺负女同学。
这就是家庭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本书罗列了非常多各种情况下的例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看。
昨晚读完书后,我查了查作者,才注意到这本书出版到现在已经近百年了。书中有些思想我真没法完全认同,而我将其归咎于时代不同。
有空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不过抱着看鸡汤文想法的就算了。这本书实在谈不上鸡汤。
小记:
我读书有个有趣的状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当我看到书中举到反例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往自己身上套。当发现那个反面教材不是我时,说来尴尬,我还会长舒一口气,有些庆幸。
关注己论,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