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zìcuī),丧服。“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瞽者”,瞎子。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虽然他们年轻,相见时,孔子一定站起身来;在他们面前经过的时候,也一定要恭敬地迈小步快快走过。
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少”是年轻,“作”就是变了脸色,态度严肃起来。看到穿丧服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见到国旗一样,必定要致敬;看到瞎子,如同看到残疾人,是一种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没有一点诚敬之心,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心。这并不只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只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而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
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另一种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