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喜
@陈朝阳先生发布的文章,表明油桐花与攸州的渊源如此深厚,值得一赞!
但是再与深究,我还得说说另外的渊源。我10岁时的星期天和寒暑假,曾跟父亲炳仔漆匠初学过油漆,知道油桐籽榨的桐油乃攸人一宝。请看∶
透明清亮的桐油经油漆匠的煎熬,加入石灰搅和,变成了油漆的底灰,用牛角做成的灰笔,将油漆灰刮在木器的表面,填平孔隙而显得平整,再用纱布摖磨,显得光滑。一般刮磨两次,油漆匠所谓的‘‘底灰‘’就刮好了,或曰‘‘底子’’打好了。
这时,将漆匠所称呼的观红或洋红(我不知学名的化学粉末)调和成液态,用笋荷叶(干涸的竹笋外衣)做成的简易刷,涂抹在木器表面,使底灰表面变成浅红色,算是完成了第三道工序。
接着,油漆匠进入第四道工序∶将纯净的桐油煎熬成光油——即木器表面的光亮亮的油漆,其一,这时的火功非常重要。熬得太嫰,不成光油,熬得太老,漆不开漆不动,不老不嫰正好(我父亲的诀窍秘不示人,在此我不能公开)。其二,加佐料,一是煎熬时加土子(山坡上捡来的大概含有铁元素的小小的軟石块,磨成粉末状),二是加洋红进光油內调和,此时调和成的暗红色的光油,与商场买的改良漆一模一样。油漆匠用漆笔醮光油漆涂抹在底灰的表面,反复横竖运笔,涂抹均匀。约一天即可干涸。
过去,攸人油漆家具或棺材,可用的是两种原料。一种就是用桐油制作的光油,二是用土漆——也是攸县山区出产。然而土漆的价格是桐油的十倍以上。正因为如此,攸县城乡普遍采用桐油制作的光油油漆家具或棺材。
兴许就是这一原因,攸县山区才栽培大片大片的油桐林,才会在春夏时节开遍漫山遍野的油桐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