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曾季狸《艇斋诗话》,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东莱《济阴寄故人》〔柳絮飞时与君别〕有两本者:东莱少时作,后失其本,在 临川,因与学徒举此诗,亡之,遂用前四句及结尾两句补成一篇;已而得旧诗,遂两 存之。〔落花寂寂长安路〕者是旧诗,〔千书百书要相就〕者是追作。
这个东莱先生(吕本中)年轻时作了一首《济阴寄故人》,可是后来原作遗失了,自己只记得前四句和后两句,于是当作填空题,自己又新补上了几句。
后来原作又找到了,于是这首诗出现了两个版本。
一、《济阴寄故人》新作
下面这首是后来的新版本:
柳絮飞时与君别,南楼把酒看明月。
月似当年离别时,柳絮如君何处飞。
千书百书要相就,思君不见令人瘦。
念君情意只如初,顾我形骸已非旧。
朝来有信渡黄河,雁足系书多网罗。
城南城北芳草多,月明如此奈愁何。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换韵的齐言的七言古体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体诗换韵的规律。
前两句一个韵,押入声:
柳絮飞时与君【别】,南楼把酒看明【月】。
两句一组韵的时候,两句诗都要押韵。所以三、四句换韵时,两句也都押韵,这回换了平声:
月似当年离别【时】,柳絮如君何处【飞】。
第三组是四句,转为押仄韵。需要注意,仄韵分上去入,入声独押,上、去一般是不混押的。这一组是押去声韵:
千书百书要相【就】,思君不见令人【瘦】。
念君情意只如初,顾我形骸已非【旧】。
另外,四句一组,在第三句一般是白脚,白脚与仄韵平仄相反,所以是平声结尾:初。
后面的一组,又是四句一组,但是这一组句句押韵,没有白脚:
朝来有信渡黄【河】,雁足系书多网【罗】。
城南城北芳草【多】,月明如此奈愁【何】。
下面,我们看看吕本中年轻时所做的旧版本。
二、《济阴寄故人》旧作是杂言诗
旧版本的诗,不是齐言诗,第11、12句是六言诗句,所以,这是一首杂言的古体诗:
柳絮飞时与君别,南楼把酒看新月。
月似当年离别时,柳絮随君何处飞。
落花寂寂长安路,陌上十人九人去。
准拟归鸿寄得书,回头已失秦州树。
丈夫薄情多可念,尔独何心守贫贱。
劝君以金屈卮,赠君以长短歌。
城南城北春草多,明月如此奈愁何。
前四句一样,从第五句开始不同。
5、6、7、8这四句是一组韵,押去声韵,白脚平声:
落花寂寂长安【路】,陌上十人九人【去】。
准拟归鸿寄得书,回头已失秦州【树】。
9、10两句是一组韵,当然两句都押韵,这次转韵并没有变化平仄,还是押去声韵:
丈夫薄情多可【念】,尔独何心守贫【贱】。
后面四句一组,转为平声韵,但是有几个不同。首先,前两句改为了六言句,后两句依然是七言句。从押韵上来看,第一句不押韵,后面三句都押韵,这是比较特别的现象:
劝君以金屈卮,赠君以长短【歌】。
城南城北春草【多】,明月如此奈愁【何】。
三、诗词押上、去韵的不同
古诗中,上、去通押的情况很少,例如吕本中隔了几十年作同一首诗,也没有上去通押。
但是填词的时候,上去通押即为常见。例如吕本中的这首词,《蝶恋花 春词》:
巧语娇莺春未暮。
杨柳风流,恰过池塘雨。【上声】
芳草满庭花满树。
无情胡蝶飞来去。
睡起小奁香一缕。【上声】
玉篆回纹,等个人分付。
桃叶不言人不语。【上声】
眉尖一点君知否。【方矩切,音甫,上声】
结束语
吕本中(1084年-1145年)的这两首诗中,新的版本有的古籍记载作者是张载,旧的版本没有争议,作者都是吕本中。
古体诗可以换韵,两句一换韵,两句都押韵。四句一换韵,一般1、2、4句押韵,第3句是白脚。双数句必须押韵。
不过,也有三句一组的古诗(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另当别论了。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