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戊戌成都行小感

戊戌成都行小感

作者: 夏天的绿意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20:32 被阅读212次

         

    戊戌成都行小感

          戊戌年冬月,在教科中心李主任和旷老师的带领下,卓越领航班一行40多人到了成都,参加了“中国中小学未来教育峰会”,四天的学习扎扎实实,收获满满,思绪万千。故回顾记录小感如下:

    一、站在教育的未来看教育

          若干年来,对教师的定义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教师的意义,知识的飞速更新,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知识才可以指向未来的生活?什么知识才可以作为桥梁?什么知识才可以促进知识与能努力之间的转化?成都专家姜雪燕老师在讲座《围绕学科方法的统整性教学》中用鲜活生动的课堂案例进行了对比性的剖析,从知识的五个类型到学科方法的挖掘进行了细致而具体的指导。通过课堂交流和发言讨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处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中间的学科方法的重要性,现下,我们早已意识到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但是没有找到“知识”向着“能力”发展的媒介,不会一点一滴的落实,那么“核心素养”的提出,无异于形同虚设。

        这让我想起,早年卡塔尔基金会曾在多哈举行了过一个重要的会,邀请了600位专家,对未来的教育做了展望,他们对未来教育的调查,有很多当时我们认为非常有趣的结论:第一、未来社会内容的提供者,最重要的提供者,不再是学校教育,而是在线内容,学校教育退居其次,社交和个人环境与职场仅次于传统教育。第二、未来社会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将取得重要作用。学术知识、实践能力是其次。第三、未来的社会学校文凭价值虽然还居第一位,但是它已经只比职业认证高两个百分点。现在,一切渐已成真!

          很显然,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已经是教育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我们不仅应该快速更新陈旧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至上的观念,看向更深的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型知识维度,更应在课堂中,通过反思、对比,关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维,更好的学会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

    二、借助先进的技术帮教育

          这一次学习中,给我们最大震撼的是两堂关于在线课堂的讲座,张渝江老师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实际》,《智能时代,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在这两趟讲座中,给我们这些还站立在传统课堂模式中的老师深深地思考。

        讲座中,从国内外各种课堂模式的观察研究到现下的微课、翻转课堂,从中兴事件到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与思考,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觉得恐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享受其中却也跟不上节奏的迅猛。回顾近二十年的科技发展,发现科技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切实改变了我们的学习。2000年前后,电脑网络技术开始普及,Email出现了,人们不再手工写信,写得好看与否不再重要,甚至会不会写都不重要;接着,百度和google出现了,有什么不记得的古诗、算式、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等等都可以在电脑上查询到;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需要查什么资料随时可以手机查询,比在电脑上查询更加方便。现在机器人服务已经不再新奇,无人超市已经线下营业。科技,正极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用高科技创造高效课堂,用大数据进行学生个性化分析,让信息技术现代化服务于教育,已经是无法阻挡的步调。课堂再也不是老师与个别学生的“双人舞”,老师更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线课堂,将会势不可挡地成为学生飞翔的翅膀,知识的传播将会越来越快,知识的供给也将会越来越全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逐步改变为课堂学到家里复习慢慢转变为家里学,学校再学等多种方式,大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将会帮助老师及学生更好的改善思维方法,反思学习方式。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处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我们也应勇敢地、努力地投身到新的学习方式中去,去实践、去体会、去观察、去思考。同时也更应思考,和先进的在线比,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与在线并存甚至互助?很巧,我们恰恰是经历这巨大变化的一代人,幸运的拥有第一手经历、思考材料。老师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未来课堂在未来,在当下,也在过去!我想说:未来课堂在未来,在你,更在我!

    三、立足鲜活的生命做教育

          人的教育,是个宽大而深厚的命题。每一个生命都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有多个维度和无限种可能。在这个高节奏的年代里,高效是我们常常提及的话题,而现在的高效常常被我们理解为概念性知识掌握得多,计较的结果功利居多,导致我们常常忘记深层的思考,常常忘记对灵魂的浸润和拷问。而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育者,一直坚定的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播撒让生命幸福的种子。那什么才是幸福的种子?

        怎么说呢?这次陈大伟教授讲座中《错位的微笑成就了一位作家》的故事(可以百度了解)分享中,让我们得到了极大的启示:孩子永远是亲其师,信其道;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教育的规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说起来都是常识,但无奈的是生活中我们恰恰常常忘记常识。

          幸福教育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而让教育引领我们走向幸福,更是教育所要承担的作用与功能。那到底该如何追寻这份幸福?从滕晨教授的《戏剧教育与学生的品德教育》中,从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的转化中,我们体会了相互存在的感受,明白了生命课堂建设的重要性,打开了生活视野、教育视野的又一扇窗,原来,课堂还可以融入多种多样的丰富元素。生命还可以这样的去对话,幸福的教育就应该是生命力量的传递。

        理想的课堂永远值得追寻,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如何,我们永远需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创造,做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在动态过程中,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我们还需要永远关注自己,改善自己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只有生命得到了尊重与善待,才会有或动听或绝妙的弦响。

          四天的紧张学习,着实辛苦!却也着实幸福!深思更需践行,为师的修炼之道就是自己的不断成长,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借我们的肩膀,眺望更好的远方!

                          2018年12月14日星期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戊戌成都行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kr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