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任论》读书笔记①一报还一报是人际交往的最佳方式吗?

《信任论》读书笔记①一报还一报是人际交往的最佳方式吗?

作者: 平凡之路_de03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22:51 被阅读0次

      实验的前提条件,也是实验结论的局限之处。

                        一、背景

    艾克斯罗德的‘计算机程序间的博弈’:被实验者,或者说他的博弈中的参赛者,是一个个不同的计算机程序。在他的邀请下,十四位来自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数学领域的博弈论专家提交了程序。竞赛是循环进行的,即每一个参赛程序都与其它程序相遇。按照事先宣布的规则,每一参赛程序还要与它自己以及一个“随机”程序相遇。这个随机程序以相等的概论随机地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两个程序间博弈 200次。比赛结果拉帕波特教授提交的“一报还一报,’的程序以每次平均获得504分高居榜首。这是所有程序中最简单的程序,它不过是以一个合作开始,然后只模仿对方上一步选择的策略而己。其后艾克斯罗德公布了比赛结果和参赛程序的内容,并征集第二轮比赛的参赛者。这一次他收到了六个国家的62个程序,其中包括上次参赛的五个学科的教授。有些程序复杂而精巧,还有些特别针对“一报还一报,,程序作出了改进。而“一报还一报,,的程序未作任何改动。第二轮规则上的唯一改动是比赛长度不再是第一轮事先通知的200步,改为比赛长度通过随机抽样一次性确定,以消除最后一步的影响(最后一步大多背叛,并推论到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三步,直到第一步)。结果,“一报还一报”再次获胜。‘

            二、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1.从合作中人们可以得到最大的好处。震惊的事实是,“一报还一报,’在每一次直接对局中几乎比它的每一个对手的得分都低(它不可能在一局中比对手得分多,因为它总是让对手先背叛,并且它从来不会比对手背叛次数多),这样它使其大多数对手成为合作伙伴,它获取合作的“红利”的次数最多。而它的对手过于

    重视每一局的胜负,多次丧失合作的机会,增加了敌对和报复的关系。艾克斯罗德说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对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赢, 另一个就输。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一般来说,双方:都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很差。双方的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总能实现。’

    2.合作可能出现是因为对策者将再次相遇,即未来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你今天的行为(合作还是欺骗)将影响他再次相遇时对你的态度(合作还是报复)。如果未来将频繁相遇,就没有独立于对方的最佳策略,即合作是大家共同的最佳选择。

    合作的唯一前提是未来的关系是否重要,唯一的促进方式是使相互作用更持久

    需要朋友关系更频繁。合作可能在利己主义者中产生,并且不需要朋友的关系、道德、政府,甚至可以预见这些前提。

    3. 成功的原因是它综合了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它的善良性意味着它决不首先背叛,这个特征防止它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它的可激怒性(报复性)使对方一旦尝试背叛后就不敢坚持;它的宽容性有助于恢复双方合作;它的清晰性使得它的行为方式容易被辨识,一旦被识别,就容易看出与“一报还一报”相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它合作。’

    4. 第四,“一报还一报”策略是具有集体稳定性的策略,即它一旦建立就能阻止其它策略的侵入都无法闯入和改变这一稳定策略。持有其它策略的个人和小团体

    5.可能存在的集体稳定的策略,或曰进化稳定的策略,却不止一个。“总是背叛”的策略也是一个集体稳定的策略。就空间而言,一个完全由“总是背叛”的策略组成的领地“可以阻止任何其它策略的个体的侵入”。就时间或交往方式而言,除非是重复性交往,即未来的关系与利益影响了今天的选择,否则,“总是背叛”将是集体稳定的策略。

    6. 持有其它策略的个人闯不进“总是背叛”的领地中,一个持有具备最大识别力的策略一一比如“一报还一报”策略一一的小群体却能够侵入“总是背叛”的领地中。这个小群体的数量只要达到“总是背叛”的领地中的人数的5%以上即可。原因是小群体的成员在与老领地的成员遭遇时,“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不过使他们多吃一次亏,而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却能够使他们得到很高的分数。这样,他们的总分将高于领地中的老成员们一一即‘。总是背叛”者们,从而保持住自己的策略,并生存下去。”

    7.合作的进化过程是这样演进的。开始的状态是‘。总是背叛”,而且它是进化稳定的。但是基于回报的合作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机制取得立足之地。首先是变异策略(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第二个机制以一个小群体的形式出现,它们相互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相互作用的比例。基于回报的合作能够在一个非合作占优势的世界中产生,能够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繁荣,并且一旦完全建立就能保护自己。”

            三、隐含了那些局限?

    1. 很多被传统观念视为纯粹利他的行为实则与互惠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基本上属自私行为。比如乐于助人的大侠无形中获得了好名声。

    2. 并非一切互惠行为者都清醒地持有自私的动机。有些平等的礼尚往来的直接动机和当下收获都是交往中的快乐,彼此功利上的收获其实是当初并未想到的副产品。

    3. 互惠行为的后果,也超越了理性和利益,而牵涉到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接触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但是这个行动往往不能耗竭所产生的情绪。

    4. 互惠行为是自下而上的,它具有自我催生的机制。它是生长和繁衍的,日益从简单走向复杂,并不断为这一逻辑寻找新的殖民地,。比如:造就一种假私济公的结构:动机是利己,效果却是利他;换言之,只有在利他中才能实现利己的愿望。

    5. 互惠与道德的互补。互惠是有条件的利他,条件即回报;道德是无条件的利他。互惠因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将合作贯穿全部社会生活,社会只好求助道德。道德的实践却又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使其实践者在碰壁后放弃道德行为。道德(或日无条件利他)的真正功能,在于填补互惠关系和制度化角色关系的空缺。

    6. 互惠的特点是以重复相遇为前提,相反在一次性遭遇时每每背叛。改善的一个办法是重视和建立信用。

    7. 艾氏理论前提中的缺陷—忽略了零和博弈的起因。艾克斯罗德明确说到,他的研究有三个前提:一没有权威(或曰第三者)的干预,二没有道德因素的进入—这两点我们刚刚提到,三“非零和对策,’

    8. 参赛者能力上的平等(在其规则中表现为相互背叛则各得一分)。而这与社会生活中的情形显然不一致。在现实社会历史中,“参赛者”在能力上往往不平等,强者认为,在对抗中(体现在实验中应该是“背叛”与“报复,’)他的胜算更大,现实的情况也大多如此。

    9. 忽略了信任。与他的整个推理过程最不协调的是他的不需要信任和预见性的结语。预见性不是合作所必须的,虽然它能加速合作的进程。

    每多一个假设、前提条件,就距离真相远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任论》读书笔记①一报还一报是人际交往的最佳方式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nv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