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一轮回的辛亥年本不会被那么深刻的记忆,多了一个辛亥革命,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十月围城》全大概是两个多小时,全程都是泪点,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开始压抑的,是那个只要一听到就会 塞心的辛亥革命四个字,还是开头打响的第一枪,还是那个没有灿烂的天空的渲染,不知道,不清楚。但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评价,很好。
电影开篇,教授在跟学生们说关于民主关于人人平等的社会,然后学生问:“我们能看到中国有这一天吗?”教授沉思了很久后,意味深长的说:“我知道,这一天快到了,只是,我看不到。”随后,是惊破天空的第一声枪响,这是 全电影第一个压抑,很好的渲染了最初的黑色恐慌。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觉醒的人,也是对很多事情最无能为力的一批人。正如阎啸国对陈少白说的那番话:文人做不了大事。也的确,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像最后陈少白开枪都是很大的问题。他们有太多一腔热血,他们太容易被煽动,他们也太容易去成为死于革命的炮灰。
电影中严啸国 剿灭反党时,抓捕 陈少白,大家都以为陈少白已经死了,这时候李玉堂拿到陈少白留下的钢笔和书信,很多内容我不记得了,只是记得,信中有四个字“鞠躬尽瘁”。此前的李玉堂还在对自己支援革命而藏藏 掖掖,对于自己加入革命与否也是含糊其辞,直到知道陈少白的死讯。他或许是惊讶于一介文人,居然在国家大事中这样的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不惧生死。这时的李玉堂才下定决心加入这场革命中,去保护孙先生,成就革命的第一步。他似乎不再是那个只想做商人,只在乎利益,只在乎安稳生活的人,在那么一瞬间仿佛被开醒,正面为了革命而对抗。这个时候我好想有那么一点点明白了为什么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逃命却最后留下来英勇就义。曾经我还在鄙视他的短见,觉得应该想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该这样执迷于一场明知失败的变法。但是,这一刻我才明白,他不是短见,也不是迂腐,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他选择的是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更多的像“李玉堂”一样在革命边缘犹豫不决的人去参与到国家的救亡中去。“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的确,很多时候,鲜血和死亡的深刻才可以唤醒很多的犹豫不决的灵魂,谭嗣同觉得这样值得,现在的我也觉得这样的确伟大。不是这场革命非我死不可,而是我知道我的死可以更加促进这场革命的进行,这就够了。我知道未来很美好,我知道他不属于我了,但是,一定会属于将来要幸福的他们。李玉堂觉醒是电影最大的转折点,也正是这种唤醒,更多的“李玉堂”式的人加入到这样的革命队伍之中,成为促进辛亥革命的一份子。
突然想起一句诗,很贴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电影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现实革命之中的缩影。我甚至想象不到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有多少人为了革命牺牲。这些革命者大多是接受先进思想的学生们,他们正是位于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却从不遗憾为了一场连自己名字都记录不进去的国家革命而牺牲自己,这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释。我们能看到孙中山,我们能看到陈少白,可是只要仔细想一想有多少的人成为托起他们的胜利的炮灰,真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也许从不记载在史诗中,但是确实让当年的天空都蒙上了一层蒙蒙的灰。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场景,“乞丐”问李玉堂:“为明天的事值得吗?”李玉堂没有回答他,他只是微微的笑笑,那个笑我记得很深刻,笑得我心里真的难受。他知道这场革命的参与者自己会怎么样,但是还是决心去做。你说他们就真的那么不怕死吗,谁不是爹生娘养的,可是就是有很多东西比 活着更重要。平心而论,我爱国,但是,要我为一个不确定是不是会成功的东西献身,我没有办法那么坦然。“为明天的事情值吗?”当然值,只是,即使你知道值你会不会去做。
李玉堂的儿子很想我们,他 只有十七岁,一心想要投入革命,拯救中国。我记得其中一个场景,他假扮孙中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时,他和孙母坐在一起,他知道很凶险,他的手在颤抖,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我很明白,有多惜命,可是还是逼迫自己去做那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同样的,最后在那个最后的生命,他坐在向下坠的轿子里,惊慌失措,他知道严啸国将要杀他,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可是最后他咧开嘴笑了,笑得很苦但是坚定。这种离开比多活再多年都有意义,他是成就明天的一份子。他也许想到自己说过的话吧,“我每天睡觉,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他知道,明天要来了,明天什么样,不知道,是不是民主平等,不知道,明天会更好吗,不知道。但是,明天会更好的,明天的中国会很好,比今天好。这就够了,够了。泪崩。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承担不起祖国的重任。他们遇到国家危难很难鼓起勇气承担重任。我不知道,只是,那样一个腐朽的年代,人人自危而蒙昧,仍然是不乏有志之士为了更好的中国前赴后继,我不信现在的我们不能。我们应该有信心。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以为不然。近代革命前赴后继的要为中国寻找良药的革命家没有信仰,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土不顾自身安危不算信仰,一代代的科学家们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不算信仰,我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不是宗教才是信仰,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国家就是最根本的信仰,永远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
不止感动,这部电影里面还有反思。我们也许都感慨于阿四连要保护的是谁,为什么保护都不知道就义无反顾地去做;我们也许愤恨严啸国对革命者的残杀。但是其实他们都是一样,阿四是为了报答老爷的恩情,而严啸国做的一切都是以为自己在报效国家,他最后将死说的那句话:“老师,学生已报国恩。”真的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满满的心酸。实际上,严啸国比阿四更可悲,严啸国自始至终做的事情都只是为了捍卫国家,他以为自己是国家安定的保卫者。他从来都不是恶人,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一个忠于国家的人是恶人。他只是愚忠,他错误判断了历史的局势,他报效的国家在这场历史中应该更迭换代了。真的心酸,他的“为国尽忠”只能是一场错误。那个时代的拐点中,每个人都会选择不一样的路,悲哀的是很多有志之士坚定的做了一个决定,并尽己所能在试图帮助当时的中国走出混乱和不堪,却不知道,那是一条错误的路。他们没有错,错的只是他们的对局势的错误判断。他们既没有完成对危亡中的国家的拯救,同时妨碍了真正拯救国家的步伐。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汪精卫,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汉奸,但是我有时候是真的有一点可惜,那个曾经忠肝义胆,有民族大义的他,解苍生于倒悬,救黎民于大义的他,一心报国,一腔正气的他,不为高官名利,却在人生暮年抛弃清誉美名走上汉奸之路,有人说他是错判了国家形式,有人说他是曲线救国。我都信,我知道他是汉奸,但是,像可怜严啸国一样,可怜他,他们都本该成为救国的一份子,但是最后结局却是阻碍国家的毒虫。同样值得深思的就是像阿四一样的人,有多少人是像阿四一样在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去尽忠,这里阿四站在的是正义的一方,但凡好好想想就知道,当时一定也有很多像阿四一样的人成为阻碍历史进程的人。他们一样也是愚忠,他们甚至不知道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就那么义无反顾。只要一个报恩的机会或是一个煽动的理由,很多“阿四”式的人会投入战斗。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忠心,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我知道,这值得深思。我敬佩他们的忠心他们的有情有义,我也知道,这不应该被提倡。正确和错误不总是那么容易区分出来的,换做你我,在当时的溶流中,不一定会做出现在看来坚定不移的所谓正确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