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长读书会##效能加油站#张利锋阅读分享第212天
【思维模型8/100】
损失规避思维模型:“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损失规避(英语:Loss aversion),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由Daniel Kahneman(1934年~)和Amos Tversky(1937年~1996年)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中,通过以下的对照实验,观察到了此种心理上的“趋避现象”。次试验分为两组:
第1组实验:被实验团体先行持有1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A.5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2000。
B.10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1500。
此实验中,被实验团体的16%选择了A,84%选择了B。
第2组实验:同实验团体先行持有2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C.50%的概率损失1000单位现金
D.100%的概率损失500单位现金
此实验中,同实验团体的69%选择了C,31%选择了D。
实验中,A选项和C选项最终手中持有现金是1000或2000的概率都是50%。相对的,选项B和选项D最终手中持有的现金是1500的概率是100%。即是说,被实验的团体在有可能获得利益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而在有可能遭受损失时,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英语: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
PS: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其实在经济学里面经常要用到数学中的概率论相关知识,所以任何一个学科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有很多人觉得数学微积分之类的学了没什么用,就连买菜也基本上用不到微积分之类的知识,殊不知这些都是最肤浅的应用领域,真正到了高级的应用的时候,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很多科学现象都是用数学推理或者物理化学相关的实验而得出来的结论,所以说在我们学习内容的当时我们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个内容今后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当我们的认知高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会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到一起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在学习的时候甭管有用没用,先学习起来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