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北

与友们享乐式地读书。
读到体验生命力部分关于‘和我们的感受在一起’一节,生发出停不下来的讨论。
‘我’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的论断,原来自己是不能接受的,现在却越发体验到其合理性:每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本就建立在自己能感知的基础上,我眼中的世界,的确是以我能感知的为中心点,进而走向无限的外延存在。
我不是佛教信仰者,也不是禅修的践行者。读佛经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佛经描述的世界。佛经里所有出现的人物,在我可以理解的部分,都能读出其现实意味——普通寻常如你我一般存在的人。时常看到很好玩的故事,时常能有触动。
像其中提到的‘无明’。佛祖反反复复告表达,在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之外,还有恒河沙数一样的世界存在,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个体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所以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受限的,你有再广博的识见总还有无限的未知存在,只要有限制,就存在无明。盲人摸象。找到、感知到那个无限世界的规律,你才能超越,打破无明。
怎样找到?佛家的实修从观呼吸开始,让你跟广阔无垠世界的链接,打破你惯常的思维和认识,用可触可体验的方式接近存在着的无限性。只有到达超越无限的高度,你才能真正悟道,解脱。
日常生活中,我是更常用感受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感性的方式更生活化,因为更注重个体经验,所以,更不容易把握那些高深的理论。
在山中,喜爱的每一条山间小路,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打开,跟那一方天地深深连接。真正看见并感受着每一处烟云变换、每一处溪流弯转、每一声鸟鸣、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朵花,并由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脚踩在落叶上时,松软的触感、爽脆的声音带给自己的无限喜悦和感动……在那样的时刻,我以自己最本初的生命形式与它们同在。
但是,当看到特别险峻的高山、特别壮阔的长河、大海,却有深深的悲伤。无限以一种过于阔大的形式出现,阔大到你无法用自己眼耳鼻舌身去贴近、去体验,凸显出来的是个体的渺小感、被吞噬感、存在本身的无意义感,无限悲凉……
在我这里,个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以可以感知的方式融合,才能体验到生命本源的力量。
明白了自己为啥不能读那些高深的理论,那时自己的感受被削切干净,在完全不能感知的无限世界,有被吞噬被淹没的迷茫和眩晕。所以,注定不能成为高渺深刻的人。
年轻的时候喜欢读李白,最近则更能感知杜甫些。杜甫诗中传达的是自己感知到的无限广阔深沉的世界,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与那个无限的世界融合,有通幽小径。李白诗中描写的是对无限的超越,长江大河悬崖峭壁,是涵盖而不具体细微的情感,只能仰慕不能贴近的世界。有距离。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与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在贴近了传达体验,一个在远离开解释说明。
每个人都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偏见就是无明,固执于偏见就更难理解世界的无限可能,所以,更难真正了悟。忽然明白自己为啥一直认真虔诚地谦虚[调皮],因为我只看到自己的偏见并深陷其中。
了解了偏见,更明了世界的无限,更容易贴近世界,更容易原谅自己,也更容易接纳和包容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