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农历新年一过,对于我们来说是真正步入了2019年,新的一年为了“强迫”自己阅读,订阅了全年的《第一财经 YiMagazine 》杂志。刚大学毕业那会有段时间每周最期待的就是《一财》周刊,每期的财经报道、专栏文章都是我最喜欢的。翻看年终最后一期杂志得知2019年要改版为月刊,惋惜之余也有所期待,惋惜在于以后每月只能见一次,期待或是说期盼改版后的《一财》内容更为丰富吧!毕竟曾经辉煌的纸媒近几年被互联网这样高频率的冲击还尚存的并不多。本篇文章取材于最新一期《一财》——“云上”贵州。希望新的一年,你我都能有所得,诸事顺利!
大数据(Big Data),是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词汇,无论你是否从事IT工作,或多或少会在网络上、电视里、大街小巷的街边广告中看到这个字眼。
其实,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源自 百度百科
引爆网络的“云上贵州”公告2018年1月,一则新闻再度引起我们的热议:“自今年2月28日起,中国内地的iCloud服务将转由国内本土的‘云上贵州’负责运营。”
“云上贵州”这家闻所未闻的公司凭借什么能拿下中国区iCloud服务运营资格?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种高精尖的公司不是应该在北上广深大城市才对吗?
我也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阅读这期的专题报道——“云上”贵州。
这个在2015年还有493万贫困人口的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却拥有一届热衷发展大数据的强势政府。过去5年,政府就像是一家选择了大数据风口的创业公司——省长组建的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相当于它的董事会,大数据局则是公司的执行管理层,而云上贵州公司就是一台负责数据资源的服务器。政府权力释放的巨大能量,既换回了“苹果在中国内地运营iCloud服务的唯一伙伴”这样的明星项目,还吸纳了近万家前途各异的大数据公司。眼下,这场重塑“西部世界”的试验工程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无论是动员1.3万家省内企业尽早“上云”,还是对外促成更多跨省数据资源的流通整合,最大的悬念莫过于:以一省政府之控制力,官方意志还能向前传达至多远?—— “云上”贵州《第一财经 YiMagazine》
大数据之风
说到能赢得iCloud中国区运营权,不得不提到贵州省政府对于大数据的大力支持!
贵州城市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贵州省地貌特征以山地和丘陵居多,城镇都得见缝插针地建设在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地理环境导致当地很难发展工业。
也因为具有这样的地理环境,当地的电力资源价格相对便宜,这点对于需要庞大服务器组的大数据产业来说是个优势。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扶贫工作也是省政府必须着力考虑解决的头等大事!可光靠旅游与酒业(茅台)难以支撑全省的经济,所以政府想着是否能够借助这股大数据风口,带动当地经济,早日达成扶贫任务。
有了政府的高度支持,大数据行业相关的牌照颁发自然会比其他地区更快,这也是“云上贵州”能够打败国内电信业巨头中国电信,拿下iCloud国内运营权的关键所在!
大数据广场不过,大数据仅仅是一项技术,要想真正获得可观经济发展,光是作为技术提供方也不能实现。所以围绕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从此运营而生。随着大数据广场的建成,大批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公司选择落户,虽然这批公司的入驻让疲软的经济在政府的投资下有所改善,但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试水落地,预警不断
贵州省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全省的企业总数可能只有1.3万家,作为国内大数据时代的开拓者,政府首要考虑的是将本省企业“大数据化”,想让政府、企业的数据“上云”。
但如此庞大的量对于这些三四线城市的政府企业来说谈何容易?抛开工作量之外,数据的真实性究竟如何? 数据犹如人的血液,血液不干净,人是会生病的!同样的道理,数据不纯净,分析出来的结论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由于政府大力推崇大数据,一些当地的企业也谋求拓展与大数据相关的事业,以求分得一杯羹。
贵州当地最大的开发商 中天城投 就曾在2018年发公告称:出售企业全部地产业务,收购华夏人寿,正式进军金融业,以响应政府号召。
中天城投正式进军金融业,成立中天金融集团随后的时间,公司相继注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保险、证券、私募等一批子公司,但企业转型哪来这般容易,业务空窗9个月之久,公司被迫毁约买回地产业务,做回老本行。
贵州大数据交易所除此之外,成立不久的 贵州大数据交易所 (专门为数据交易提供服务的公司)也面临没有足够的数据交易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政府不能出售数据,另一方面科技公司对于数据安全特别敏感,也不太愿意进行交易。因此公司业务被迫转向增值服务(数据加工、采购数据等)。
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真的需要吗?
“云上”贵州回望贵州省会贵阳市近几年的发展,因为大数据确实改变了许多许多:高楼大厦、宽阔明亮的大马路、繁华的商场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房价也涨了不少。
而除去这些光鲜耀眼的外衣,真正为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们留下了多少呢?
众多大数据公司搬进这里,能否真正改善当地人的就业环境?
我想,这方面相关的人才一定不会出现在那里,随公司而来的精英人才占大多数,而当地的年轻人有多少够得上如此高的门槛?
2014年,贵阳市终于迎来第一家星巴克店当然,不可否认城市的繁华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更为便利的生活,引入更多都市文化。对于2014年才刚刚拥有第一家星巴克的贵阳人来说,这确实是件好事。
可享乐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日子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去过,高新产业的引入往往最直接受益的是政府部门,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改变微乎其微。
当地人口数量可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高档商场、酒店、小区撑脸面,原有的条件已经足够。
而他们最渴望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交通导致当地人的通勤十分不便,为此当地政府还出台规定来限制小汽车的购买。
讽刺的是,作为引领大数据时代的开拓城市,在拥有如此丰厚资源(政策、技术)的背景之下还没能解决当地的交通拥堵问题,想想也有些可笑。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名词来吸引资金投入“烧钱”,重视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脚踏实地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虽不是贵阳人,但从中多少能够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急切与盲从,仿佛看到了老家省城合肥未来的模样。
北上广深不是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类似贵阳、合肥这些二线、甚至三四线城市才能反应国内最真实的经济状况。 华尔街一条就够,赌城一座足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依靠虚拟经济持续发展,我们的黄金时代可能早已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