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教育,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现象是学习。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但对学生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好”,以为“考试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很多学生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缺乏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的消极、被动、盲目性的学习。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所掌握和运用,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提高和发展。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的知识就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我改造和发展。因此,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二是将知识、经验内化为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的这句古语,告诉人们: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道理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
《贞观政要·慎终》中也有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去了解它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去做;去做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善始善终。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认为,一个人内心愉悦来自“学而时习”。“学”是通过不同路径获得知识和技能,“习”要求人们要行动、要践履、要实践。“学”的侧重点在于把人引导到正确的“道”上。“习”就是在“学”的指引下不断实践,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并且不断在践行的过程中体现所“学”内容的文化意涵,彰显所“学”知识的文化功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入手,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行关系作出了深入透彻的论述,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体,其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的教育理论,被蔡元培赞为“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
在西方,20世纪初,以桑代克、斯金纳、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强化、反应的联结。60年代以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形成,认为学习是主动意义建构,是信息加工的过程。70年代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形成,认为学习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80年代以来,脑研究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从细胞和分子的水平重新认识学习过程。9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领域蓬勃发展,人们希望研究清楚“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认知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知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体经验的解释和假设;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生成自己的经验;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马克思说,未来社会的人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这种人也应该是自觉主动发展自己的人。只有自觉主动认识人自身发展规律,并按这种规律发展自己,才能有全面发展的人。而“学习”的本质恰恰就是人自觉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学习,人才能发展;只有学习,人才能成为主体和不断增强主体性。
因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学生从课堂获取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课堂需要向讨论和探究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要相应变化。因为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和泛在学习的普遍发生,正规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因为人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事实性知识,而且需要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学习方式就需要强调情景化,倡导做中学,尝试项目化、体验式学习,学习评价也需要相应转变。
芬兰小学课堂的一个案例,这堂课设计了冬天野外的雪地生活情景:野外生活着很多动物,以冬天动物的生活作为主题和情景,把语言、数学、音乐、制作等学科的学习任务在场景中展开和延伸。这样的课堂最值得关注的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情景中进行。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让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直接联系。当学生学习用符号表征的知识、事实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知识及其鲜活的价值往往会转化为学习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真切理解,从而在学习中让知识与能力、与情感同步得到发展。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本身是学不到应用之道的,相反,应用之道是在书本之外和书本之上的一种智慧,是靠体验而获得的。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坚守知识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观照实践的学习原则和方式。当孩子们在左书右网、实体和虚拟、文本和超文本的双重空间中遨游和穿梭的时候,学习要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培育思维力量,滋养人生,提升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升华。
每一位学生都要独立思考,批判性地思考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确定自己独特的学习意义,并且应用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每一位学生需要学习提高的一种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支撑这种能力背后的独立人格。找到学习的价值感,你总会遇到满怀热情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5f3a817a977f7bc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41ddc96a0e73acc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