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心书·道德经》白话精读-第五章

《老子心书·道德经》白话精读-第五章

作者: 予自然_ae4d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3:22 被阅读0次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有时,真的不明白李大爷如此“反人类”的书,是如何可以流传几千年的,居然可以在多次焚书坑儒的浪潮中,分毫无伤。佩服佩服。其实,如果只是讲讲玄幻啊,二元对立啊什么的,倒也就算了,第五章直接把万物和百姓都归为“狗蛋儿”一类了。不少读到这里的人,都觉得老子是不是疯了。尤其在当时,社会风气一直以推崇仁义为主,孔圣人就是一大代表,结果到老子这里,圣人反倒“不仁”了,所以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觉得老子跟孔子是对立的,怎么可能嘛,他们立足的层面不一样,所以他们教导的自然也不同,何来对立一说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部分解读,也是误解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刍狗”并不是比喻,也不是借此来讲述上天对万物雨露均沾,其实并非如此。有些地方,就是风和日丽,四季如春。而有些地方,则严寒酷暑,鸟不拉屎。这是雨露均沾嘛,不是。当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台风,海啸,地震,等等。会考虑哪个地方人多或者人少嘛,会考虑哪个地方物资丰厚,哪个地方繁华热闹嘛,也不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常年干旱的沙漠为什么不下雨,沼泽湿地,为什么不开启一下烘干功能。那样就乱了对不对。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仁慈,天地只是作为他们本身,顺应自然模式,在永恒的运行着,没有任何的阻碍,没有任何的目的,没有应该不应该下雨,也不会因为某些灾害造成了多少损失而自责。他们只是存在,运行,没有其他任何的标签和概念附着其上,也正是因此,他们的运行是“完美”的,毫无差缪的,也正是这种“不仁”,才可以使得所有生活在其内的一切,得以正常的发展,自然的生灭。

而对于“圣人”“智者”“觉悟者”来说,比起常人,他们更加明白这种自然的模式,如同天地一般,他们也顺应着他们内在的模式生活,同时也允许所有其他人的一切行为模式,他们没有任何情感依托,也没有任何矛盾纠葛,他们不会分析某一件事是好是坏,他们只是顺应直觉而行动,毫无阻碍,毫无分别。他们也不会考虑某件事是否会对他人进行帮助,或者造成损害。比如一些存世传道的觉悟者,他们不会因为来的人是土豪,就对他们持爱尤佳,也不会因为求道的是乞丐,就把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不会在乎任何的表象,他们明白一切都是一个整体,完整而自然的独一存在。在这其中,任何我们定义的独立个体,都是毫无差别的。所以,他们知晓每个人的意图,当对方的意图不是真心求道时,他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将其驱逐门外,甚至会出言不逊,甚至做出很多看似“不仁”的行为。但正是因为这种“不仁”,才会使对方真的得到那份应有的体验,从而获得对应的心灵碰撞,这才是最大的“仁慈”。

最后再来说“刍狗”,一种用草编织而成的物件,被作为祭祀用品,人们赋予了它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使用过后,便毫无意义,被拿去烧火了。这里说的“刍狗”,其实就是身体,一种完全用“食物”堆积而成的物质,几乎所有人都对其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没错,身体很重要,但无法抗拒的事实,就是身体只是一种临时的存在,作为物质现实的体验工具,或者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当这个人完成了他的生命体验后,便再无价值,从这方面来说,真的是用完即弃。推而广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刍狗”,全部都是五大元素组合而成的临时“载体”。金木水火土也好,地水火风空也罢,都只是材料,而真正的“生命体”,绝非这些物质元素,任何人都无法在这种物质上找到生命的存在,包括人也是一样,你虽然称之为“我”,但你无法在身体上任何一个部分,找到属于你的那个生命存在。所以,对于天地也好,对于圣人也好,他们看待万物,众人,乃至他自身,都只是“刍狗”一般的存在,但与我们所谓的刍狗不同的是,他们在超越肉体的更高层面,与其背后生命互动,他们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一切生灵,而不单单是身体定义的部分。所以,在了解真正的生命之前,一切仁慈的想法都是虚伪的,而在了解真正的生命之后,完全没有仁慈的概念存在。作为一个整体,一切都在完美,自然的流动着。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上面那句话,只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目的是让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只有个体、实体物质的存在,除此以外,还有更加广博的存在,那就是作为整体的,虚无的部分、空的部分。这个话题,现在说起来就简单了,什么空气啊,氧气啊,大气层啊,人人都懂。但是那个年代,想说清楚这件事,可真不简单。所以老子又用了比喻的方式。把“天地之间”,也就是这个世界整体,比喻成一个常见的工具,叫做“橐龠”,其实“橐龠”并不是农村烧火的木制风箱,而是更久远的工具,是一个带有褶皱的大气囊,用人力推拉,来产生风力,进行冶炼。很多人应该见过吹气球的一种工具吧,用脚踩的那种,踩几下,气球就吹起来了。就是那个。

现在我们知道了,因为空气的存在啊,内外气压关系啊,所以即使里面是空的,他也依然不会憋下去,但是那时只能靠比喻,让当时的人们去观察这个“空”的部分,其实并不是真的空,而是有能量、气,存在其中的,并且,这个气是流动的,而且是一个整体。如果把天地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大气囊”,之所以我们称之为“空气”“气象”“气候”“天气”,讲的都是这个“大气囊”的状态,也就是整体“能量场”的状态,这个在第四章说的比较详细,有兴趣的可以参阅。实际上,在很多资料书籍中,地球被称作“囊性结构”“地球泡泡”都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在更高的能量层面看,确实如此。不仅仅地球如此,所有的星球也都是如此,全都是“气囊”结构,大到宇宙,小到星球,乃至细胞,分子,原子,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囊性能量结构”。所以,有一种推测,说人类其实是生存在外星人的一个细胞里。其实也不无道理。不过并不是什么外星人,而是对宇宙这个整体来说,地球真的只有一个“细胞”。

那么“虚而不屈”,就是因为有气,有能量在作用。“动而愈出”呢,也是因为运动,而产生了气流,也因此产生了“新”的能量。拿人体来说吧,看似我们有筋骨、皮肉,其实真正支撑身体的,是“气”,是空的部分。正因为有这部分能量,所以我们在站立的时候,才不会感觉到累,因为所有的皮肤,肌肉,筋骨之间,全部有“气”的存在,作为支撑所有动作,以及平衡所有压力的“气囊”。因此,我们不会感受到身体里面的内脏、肠胃、屎尿等的存在,也无需人为的去“用力”支撑这些脏器。所以,健康的人,在静止的状态,无任何的疲劳感,甚至感觉不到身体或者内脏的存在,这全是“气”的杰作。而在运动的状态,气并没有减少,反而还会增加,比如天冷的时候,活动一下,会感觉到热。健身运动的时候,会开始出汗,即使平时软弱无力的人,在适当运动之后,都会感觉到不那么疲劳了。这就是“动而愈出”。

所以,这整章的内容,都是在讲述,不要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本质。看似“仁”其实并非“仁”,某些看似“不仁”的部分才是真的“仁”。看似实存的,或许并非生命,而看似不存在的,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因此,不要只看到“有”而忽略了“无”。只看到“实”而忽略了“虚”。只看到“个体”而忽略了“整体”。这“整体”的“虚”“无”才是一切表象背后的“真知”啊。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这一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前五章内容的总结。再多的语言,再多的描述,再多的比喻,也并非那真知。相反,过多的语言,概念,却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和纠结。

道本中和,所以才有“冲和之气”一说。古代的中医也是因此而得名。所以,脱离一切的语言概念,消除一切认知的矛盾,使头脑恢复平静,保持对一切事物的整体中性认知,不执着于个体认知的偏移,不摄入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所谓“明其两端而守其中”便是最简之法。

《道德经》前五章,对于整体的描述告一段落,在此进行一个总结。

第一章:道是超越思维,超越语言,超越一切认知的绝对存在。

第二章:万物本质皆是中性,二元对立,只是人为偏移的认知。

第三章:安然于真实的生活,虚无的定义即是痛苦、欲望之源。

第四章:一切变化,皆为整体流动,毫无时间纷扰,当下临在。

第五章:个体表现着整体,实体承载着虚无,一即全,全即一。

从第六章开始,老子开始更加细致的描述这一切的运作,巨细靡遗,不过永不离前五章所讲述的这些根本,在生活实践和修行悟道中,如果可以把前五章内容理解透彻,那么后面的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无需予自然的解读,也可以畅读《道德经》,与老子跨越时空,同游太虚之境。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心书·道德经》白话精读-第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z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