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生物学家,他知识渊博、语言生动有趣,他讲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有一次,因为他临时有事,没能亲自去给学生们上课,于是他委托了自己的助理去替他上这节课,助理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当助理踏上讲台开始讲课时,台下的学生们几乎惊呆了,原来助理同样拥有渊博的知识,语言的抑扬顿挫、眼神的交流、手势的高低,就连音色都几乎与生物学家一模一样。学生们大概忘记了他只是生物学家的助理,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原来,助理非常崇拜生物学家,一直把生物学家当作他的偶像。平日里他很用心地观察了生物学家的一言一行,跟他学习理论知识,模仿他讲课的神态,力求向生物学家靠拢。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助理非常努力地去学习生物学家的一切,他的内心因为崇拜的力量而使他想成为生物学家那样的人,他的行为似乎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的结果。然而,这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怎么练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986/578c90b81d5c3012.jpg)
有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它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他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首个提出“刻意练习”的人。在他的理论里,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刻意练习,其实只需要三步。
一、刻意练习首先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都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个事情的结果必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是做事情最基本的方向性和动力。有了目标,才有持久力的支撑,才能找准方法,让刻意练习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
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你很想去认识她。那么你可能就要想想你认识她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只是单纯地认识,还是想跟她交朋友,再或者是成为男女朋友。你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再去做这个事时,才能有正确的方式。倘若自己都搞不清楚内心想要什么,那必然会陷入一种思路混乱、不知所措的状态,搞不好还会把认识女孩子这件事搞砸了。所以,拥有目标很重要。
二、刻意练习的关键在“刻意”。
刻意,在于有意识、有目标、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有人说,刻意不就是故意嘛。其实并不完全一致,“刻意”更多的是带着目的性地投入练习,内心是充满愉悦的,而非夹杂其他意念或者带有强迫自己的意味。
有个女生说,她曾经就试过用“刻意练习”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她说在她坐男朋友车的时候,因为男朋友喜欢兜路,所以她经常坐在副驾驶位上指指点点,告诉男朋友应该走哪条路,哪里才是近道。久而久之,男朋友听烦了,两个人之间也会因为兜路的事情吵架。女生也意识到是她自己太唠叨了,想想,走哪条路不也一样能回家么。所以,从那之后她一坐上男朋友的车,发现他兜路了,也就忍着不再指挥了,任由男朋友怎么开她都不去发表意见。她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的“刻意练习”,收住了唠叨,才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吵架。
其实,在女生看来,自己确实很“刻意”地练习去接受兜路这个事实,耐着性子不去发脾气、不去指挥,她觉得这样的行为就是“刻意练习”了。其实不然,在女生的描述中,她用到了一个“忍”字,说明她的内心还是很抵触、想发表意见的,并不是乐意地接受事实,所以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算作“刻意练习”。
再举一个“买菜”的例子。好多人去上菜市场都会特别懵逼,问家里人想吃什么菜,他们都是统一口径“随便”,可是菜市场完全没有这道菜啊。于是,就会毫无目标地在菜市场里一圈一圈地逛,每一种菜都好像不错,又好像都已经吃过了,以致耗费了时间也没能完成任务。后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有的家庭主妇每次在上菜市场前就先刷一下《下厨房》看看菜式,想好菜品,去到菜市场后直奔摊位,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购好所需的东西。持续这样的练习久了之后,不用再去刷美食软件了,去到菜市场也能快速找到想要的菜品,省时又省事,心里是开心的,这样的反复练习就是“刻意练习”了。
三、刻意练习重在反馈。
反馈是什么意思呢?它好比我们的每日复盘。经过一天的工作、生活之后,抽出一点时间回想今天遇到什么事,碰到什么人,工作是否顺利,学习是否有进步,身体健康是否有进步,要知道自己这一天当中,哪些是做得对的,哪些又是做得不对的,不对出现在哪里。
就像史蒂夫在记忆实验中,他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错误,什么原因促使了正确。因此,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用“反馈”来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这样,你才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
男生约女生看了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完后女生有些不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男生可以思考一下,是电影的题材不合适,还是女生压根不想看电影,亦或是有别的原因。经过思考、交流、反馈后,在下次约会的时候换一种方式,结果可能就不同了。
四、小结语。
这样一来,目的、刻意和反馈就构成了刻意练习的三个方面。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故事,助理的行为是否是刻意练习呢?套用前面说到的三个方面来看,其实助理的行为并不是刻意练习,虽然他有刻意的练习,也有不断地在反馈中改进,但是他的目的还没有达成。他只是很成功地模仿方了生物学家,也学习到很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可是他还没有成为真正生物学家,生物学家的实验成果和论文依然不是他的,他仍然是个助理。
正如《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成专家级别的人物。“刻意练习”是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基础上不断改正、纠错,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在这样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每个人都渴望学习,渴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避免更多的问题。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有好的方法、有了目标,还需要自己在遇事时调整心态,抓住有利的时间点去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986/e9ebec53e1f22b6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