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各种培训也相继开始。如何培训效果会更好?程红兵先生在谈到于漪老师时说:“于漪老师是培训出来的吗?如果是,那为什么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培训不出来像于漪老师那样的名师?名师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建构: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程校长这话的意思是:教师的成长必须寻找其内生动力,而这内生动力主要取决于他们内心深处藏着那份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01.使命感来自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看上去娇小文弱,平凡如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小草,可当他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那蕴藏在身体里的激情与智慧就会像火山一样地喷发出来,让人十分惊讶。
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有人问于老师为什么对教育教学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于老师说正是“使命感”带给了自己无限精力。老师的使命感来源于忧患意识。于老师提醒我们:教育的第一立场是学生,我们应该时刻明白肩上担负着怎样的责任?我们要培养人,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看到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于老师着急:这是失掉灵魂的教育,任何一场考试都考不出一个人的任何综合素质。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是独一无二的。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理想国》中柏拉图说教育是拯救人的灵魂。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越教,学生越好学的就是好老师。
于老师说,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但要让我们平凡的工作变得有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要有内心的深度觉醒,使命感是教师工作的源动力。另外,教师要对教育保持新鲜度,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学科专业的高度和生活的温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喜欢学习。比如经常变换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让教育非常鲜活地、真实地发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不同视角,让学生在做中学。等等。
02.使命感来自于对自身成长的不懈追求。
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是啊,觉醒者,往往把自主发展、自身成长看作是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觉醒者,也会自然而然地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觉醒者,还会在自我心境中感受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朱永新教授曾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教育名家、原福建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在闽西山区教书时,相对来说信息闭塞,我就通过订阅报纸杂志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情况,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当时订了可以订阅或邮寄的23种数学杂志,当时收入有限,拿出那么多钱订杂志,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杂志一到,我就马上读,几乎是‘读红’,就是每页都读都划还写下批语,同时做目录分解,以便日后好查询。有时,看完目录中的某个题目,自己就想‘这个题目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把自己的写作框架拟出来,再打开对照,是别人写得好还是我的框架妙。那段时间我读了大量的数学教育文章,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学校没有要求老师订杂志,更没有要求订那么多的杂志,也没有要求老师一定要读专业杂志。当年之举,现在看来就是自主学习。”(任勇《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加强自主学习。因为这种自动自发的学习,能培养教师主动发展的能力,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教师充分的自信心和创造意志力,保护并激发教师的学习力。任勇老师还谈到,教师成长也要“被逼”。围绕论文写作、会议发言、专业指导、考察学习等活动,这时的教师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但只要有好的心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这是变压力为动力,并最终转化为能力的时机,更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极好机会。任勇老师的“主动”、“被逼”是教师成长的两种好的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还有一种方式也是不妨一试,这就是在成长的每个关键点上,寻找并得到了优秀导师的指引和帮助。《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尔默说:心灵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回答不了教师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多年后通过回忆其当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重新点燃的真谛。(《教学勇气》第14页) 假如我们的成长,仅仅依赖于自己的探索,这就意味着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摸索;并且因为没有方向,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如果有幸遇到让我们欣赏和信赖的心灵导师,那么,我们将在他们的指引下,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努力。
03.使命感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教育价值,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有专家论述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教育价值:工商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让个人有规范地进入可规范的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养成以专业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能力,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成就社会化的自我。然而这一教育范式却使更多的人缺乏创造力,缺乏个性。
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可能是如何让每一个人有能力、有机会去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可能探索以个人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成就个人化的自我。后智能时代,算法将直击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够以算法来表达的时候,人类将再一次解放自己。我们正走在智能时代的路上,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努力做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于漪老师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肩上一边是学生的现在,另一边是国家的未来,这是千斤重担:今天的基础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面对一个个性格、成绩均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担当尤为突出,是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还是将他们按同一个模子塑造?
这里,我想起了美国著名的IBM电脑公司的创始人老沃森和他的儿子小沃森的一段对话:小沃森对老沃森说,你明知道我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学习成绩那么糟糕,你为什么还一直都不让我离开学校呢?老沃森说,知子莫若父,我怎么能不知道你在学校里的一切呢?但是,我决不能让你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心灵还没有完全经过学校环境的熏陶和洗礼,就放任自流地把你放飞到毫无约束力可言的社会上去闯荡。我要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那颗充满活力、激情和进取精神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一个有价值、能经得住各种挑战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家长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有一分老沃森的心态呢?
有人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上,笔者希望体制内外的教育教研机构在组织教师培训时能从教师的内在需求出发,因为,一旦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