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的生活事件(诱因)包括升学、转学、迁居、换岗、重疾,以及离异、丧偶、重大危机等。
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当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个体心理素质、应对方式等有关,往往很多诱因是他人可以顺利处理的而当事人却有难以适应的情况,追溯可观察到当事人可能长久以来就有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证据。
图源网络
表现形式比较多样,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无法应对当前的生活、对未来无计划、失眠、出现如腹痛、头疼、胸闷、心慌等躯体症状,社交和学习、工作也有很大几率受到损害,生活规律变得紊乱无序。甚者出现自伤、伤人的暴力行为,儿童则常出现尿床、吃手指、 抠指甲等;青少年较多以学习方面的障碍、品性障碍为表现特征,逃学、斗殴、物质滥用、离家出走……
还有一部分人出现类似于“愤世嫉俗”的状态,表现为对社会形态或特定现象、文化的讨厌、排斥。对自身认为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觉得别人都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同时对人与人的社交活动显得排斥,给人以“清高”、“不合群”之感。
追其根源,适应不良者多可考虑其对自身的定位,“低自尊低自信”、“高自尊低自信”者多在此区间,试想如果外界能够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这时自然较少出现不适,而正是由于“无法满足”的不理想状态才导致了各种症状的出现。
“无法满足”产生了愤怒、怨恨、不满,而这些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要么对内“杀”自己,要么对外“杀”别人。
想起“玩游戏”这件事。在孩子小的时候,幼儿心理老师会经常提醒家长多陪孩子玩游戏,因为玩游戏的过程中就是建立规则、适应规则、有限度地打破规则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挫折、应对挫折的过程,它还是体验成就,感受快乐的过程。
适应障碍者在玩游戏时往往会有所表现:
1、无视规则,强求胜利,一旦失败就发火。——家长要么从不让孩子体验失败,要么就强迫“玩不起就别玩了。”失去了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规则的机会。
2、惧怕规则,不敢游戏。——过分在意输赢,同时被灌注了“优胜者优越感”的孩子,在恐惧失败的心态下,往往如此,并埋下了“我是失败者”或“遇事则逃”的惯性思维。
3、矛盾状态——又想玩又不想遵守游戏规则,时常想自己建立游戏规则,但不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要么按照我的规则玩,要么就不玩。”
4、赢就继续玩,输了就不开心。——赢了认为是自己能力强,输了就沉浸在受挫感中无法自拔。(与1不同的是,这部分孩子认可规则即法律,不可更改,不敢挑战,不敢违背。)
认为规则不公者,越是愤愤不平,越是对周遭产生负面情绪,越是吸收了负面的心境,便会习惯性地将周遭环境进行悲观的反应,乐观的能力逐渐退化,甚至“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放眼所见皆为灰暗,关注事情灰暗的一面,以挑剔的眼光、批判的态度对待世事,越发强化了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如同肌肉的训练一样,用进废退。
阿德勒在讲“生活风格”时提及:人生而弱小,由此产生自卑,也正是自卑促进人们去超越自我,追求成功,体验优越。
追求成功的路径一个朝着“高社会兴趣”的途径发展,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社会中体验成就,追求成就。一个是“低社会兴趣”途径,无法在社会活动中产生成就感,俗称的被自卑打败,将他人与自己排斥开来。
而影响路径选择的,是孩童时便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生活风格”——面对生活的行为特征和习惯。
四种风格类型:
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如作为父母,他们又要求孩子服从,说:“因为我说了要这样”。作为教师,他们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去校长办公室”。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索取型(gett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回避型(avoiding type)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在上述4种生活风格中,前3种是适应不良或错误的,只有第四种才是适当的。
“正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阿德勒
如何培养适应良好的状态:
一、个人层面的培养
1、平衡心态: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是心态的弹性。往往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心理弹性不够,所谓的“思维僵化”、“思维狭窄”。
2、培养积极的生活环境:
关注积极视角的社会讯息,与乐观的人建立关系,学习积极心理学等。
3、培养至少一项能力范围内的体育活动:
慢跑、打球、瑜伽、内观……激发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提升感受快乐的能力以及对痛苦的抵抗力。
4、优化家庭氛围:
无论是打压式教育或是营造美好的无挫折教育等说教模式,都多少偏离了“真实”,在真实的世界,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坏的,有没那么坏的……看见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于沟通的多样性,而非单相传输的“填鸭”。说教本身就是一个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关系,因此对于处在下位者的群体来说,较难产生高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
5、参与公益活动:
用自己的力量去协助自己能够帮助的人,将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脱离“无价值人生”的状态和心态,体验“我是个有用的人”、“我是有价值的”。
二、社会层面
1、公众媒体的影响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能根据自己的习惯搜索到或消极或积极的信息,公众媒体若能清晰自己的定位,公允而不偏颇地报道、呈现现实,自然能够减少受众对社会的过度遐思。
2、善用社区力量:
对于适应障碍群体,很大一部分困难在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若社会工作者、社区力量能够介入帮扶,提升良性社交,将大大减缓适应不良者的孤立感以及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最后说一句,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的剧本各有不同,起点各有不同,既然要“活下去”,与其抱怨着、难受着,倒不如拼搏一次,试试能否将丫鬟剧本演出主角的风采,毕竟,在自己的人生里,自己才是那个主角,即便拿到的是丫鬟角色,那也是以“丫鬟的一生”为主题的剧本啊。
而最让人难受的,不是眼看他演砸了,而是——他弃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