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是一部讲述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也就是她在自己50岁左右正当风华的年纪因基因遗传过早地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由于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地位和学识的不舍,爱丽丝与她的家人都把阿尔茨海默症作为了人生的悲剧性终点站。原本漂亮快乐的爱丽丝,变成了颓废不堪、企图自杀、奄奄一息的病人。这不能全怪她一个人,但她不是我所敬仰的人。
我敬仰的是美国脑解剖学家 Jill Taylor 博士,她37岁时在自己家中突发脑血栓中风了。但是凭借自己的脑科学知识和意志力,Jill 用了八年时间彻底从中风的各种后遗症中恢复了。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她的血栓发生在左脑,也损坏了控制语言、行动力和五感的大脑区域。按普通人的观点,这人就废了。只能坐在轮椅中,可能每天无数人对着她大呼小叫,她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了。可是不但Jill自己,连她的医生和母亲都非常积极地帮助她就医并科学地配合康复治疗。她失去了语言功能,她母亲每天就用小人书和幼儿教育类图书来慢慢帮助Jill识字并回忆起字的含义。没有行动力,医生与家人就一起为Jill制定了每天循序渐进的身体移动练习。视觉和听觉受损了,周围的家人与医护工作者都用爱心和柔情来对待她,不厌其烦地轻柔地重复着一些话直到她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就是这样积极正面的信念和行动,让一个37岁就中风的脑科学家在八年后不但可以将自己所经历的和所洞察到的写成书出版,还能够在各类相关学术界继续演讲。TEDTalk里就有她的演讲。
在读了Jill的书并看了“依然爱丽丝”那部电影之后,我将这两位联系起来做了对比。我想,任何人在得知自己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或者中风之后,都不会乐观,甚至都悲观到不如自杀。爱丽丝选择了常人的做法,而 Jill 博士和她母亲则选择了另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来对待眼前的一切。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在什么时刻,人自己都有选择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人生当下的权利。爱丽丝完全可以让自己更多地活在当下,随着痴呆症状的加重,她与家人的每一天仍然可以愉快地渡过。而不是整天沉浸在对辉煌过往的唏嘘中,以泪洗面。一旦忘记一些东西了,就恐惧到不行。相反地,Jill博士在中风后迅速执行自救。虽然记不起来脑科学研究所同事的电话,但是她没有急迫没有焦虑更没有让恐惧占据了所有大脑与身体反应。坚强地打通了2个电话,在语言功能渐渐失去的同时通知了朋友与医院。我在她的书里从来没有看到自暴自弃,没有看到任何悲观和沮丧。这样的她才能在中风6个月的黄金恢复期结束后,依然坚持康复治疗直到八年后完全康复,可以行走,可以说话、演讲,还可以超强组织语言写成书出版。她甚至还非常感激这次中风给她这么一个脑科学家带来的异常深刻的体会与洞察。神奇到不行!
一直以来,总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们都不相信奇迹呢?相信了奇迹,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呀,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就是依然病重不治。那也许还有可能有奇迹发生呢?选择消极负面对待事物的人,我真不明白,这样做的好处到底有哪些?
试问(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问题怎么那么幼稚,但我不以为然):
1. 什么能够转变不治之症病人对辉煌过去的恋恋不舍?
2. 病人周围的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绝望和悲剧性结局呢?
3. 为了病人及家人更正面更积极地面对每一个当下,什么是有必要的?
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崇拜的偶像。但Jill Taylor博士是少数我敬仰的人之一。在我心里,她的故事才应该被拍成电影,名为“依然吉尔泰勒”!
网友评论